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大学生记者> 我的青春我的团

张栌尹

我心中的记者

【连网】 上一代人崇拜诗人、作家,而我们这一代人崇拜记者。我的心中就有一个“记者梦”,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和“我的记者梦”之间的故事。

小时候,邻居家订了《扬子晚报》,每到黄昏时刻,送报员总会在温暖橘黄的阳光下去邻居家送上当天的报纸,我在写完作业后就会“潜入”邻居家,看完报纸才心满意足地回家吃饭。那个时候的我不仅是沉浸在报纸里奇妙的世界里,更对记者这个行业萌生了最初的崇拜之情,我也曾单纯地幻想过是否自己将来也能踏上这条道路。

老房子墙壁上摇摇欲坠的“金属盒子广播”,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7点开播的央视《新闻联播》和后来小学时候的《扬子晚报》,是我探寻得到的大脑中最开始的对“记者”的记忆。她们,亦是淌在我的记者梦里的,最真实的存在。 读高中后,面对越来越繁重的学习压力,我渐渐放弃每日读报的习惯。在各种现实环境下,我与“记者”这份幼时觉得无比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也渐行渐远。然后似乎一切都是在冥冥之中注定好了的。在一个春风醉人的傍晚,我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了《看见》,得知了柴静。联系过去的读报经历,我想柴静作为一名记者还能看见什么呢,这本书不过也就是介绍新闻采访背后的一些故事,引导教育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记者,看待新闻吧。

直到后来,我有幸买到了这本书,这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揣测有多么肤浅。《看见》涉及了许多轰动一时重大新闻,如非典,虐猫事件,真假华南虎,家暴杀人,药家鑫事件,汶川地震…这些关键字曾经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大多数人会愤慨“药家鑫该死”,“虐猫没人性”或者同情家暴中饱受摧残的妇女,地震中家破人亡的同胞们。然后透过柴静的《看见》,我才发现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柴静作为一名理应当身处新闻外的记者,却始终坚持把“自己”置身于新闻之中,感受新闻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个门外汉,我看到了柴静是如何采访,如何写作,如何挖掘新闻。

上大学后,我便加入了校记者团,还进入了连云港大学生记者团,在这段时间里接受过一些关于如何书写新闻稿的培训,写过几篇关于学校相关活动的稿件。现在的我可能还是没有足够的基本功仅凭手中一支笔杆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但是我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了,我能感觉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了!

在这条我或许不能够走太远的路上,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挖掘校园新闻,传播校园文化。  (编辑:刘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