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莹 连发)“未来号”海上试验船、“苏海1号”养殖工船完成试航并成功交付;
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徐圩港区疏港航道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宿连航道二期连云港段进入收尾工作;
海洋装备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深圳港、广州港2艘纯电动拖轮顺利交付,4项涉海中药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
……
向海而兴,是港城的城市基因;挺进深蓝,是连云港的时代担当。
黄海之畔的连云港,坐拥7516平方公里海域、全国四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江苏沿海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今年以来,连云港全力统筹、系统谋划,加速挺进深蓝!
构筑海上“产业森林”
一座总长110.8米的“海上堡垒”,如何从长江迈向大海,助力我国海洋科技开发?今年7月23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国内首艘面向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验证的专用试验船“未来号”下线后,当前正在我市海域做浅海试验。该船集成了新能源动力、智能航行、无人系统协同等前沿技术,是我国深远海装备研发的重要海上试验平台,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智能装备研发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与“未来号”交相辉映的是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该船是集养殖、捕捞和加工高价值鱼种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智能养殖装备。可以说,它既是一艘可以移动的海上养殖船,又能变成一间现代化渔业加工厂。
这些大国重器,正是港城“产业森林”结出的硕果。当前,我市全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巩固提升海洋旅游、海洋现代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油气、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
今年上半年,“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捕捞量突破6万吨,创下国内单船单季捕捞量新高。开展毛虾专项捕捞,捕捞毛虾3568.25吨、占全省78.5%,实现相关产业联动效益约3亿元;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徐圩港区疏港航道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宿连航道二期连云港段进入收尾阶段;成功举办“连岛杯”铁人三项亚洲杯赛、第三届连岛沙滩音乐节,全国首例船式靠岸海上休闲旅游设施“海州湾之星”水上邮轮酒店正式运营。
与此同时,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田湾核电7、8号机组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高峰期,海洋装备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深圳港、广州港2艘纯电动拖轮顺利交付,远洋流体装卸设备有限公司独立研发制造4台16寸LNG(液化天然气)船用装卸臂,纯国产大口径装卸臂实现海外应用零的突破,6个海洋装备产品入选2025年首台(套)重大装备培育库。康缘药业4项涉海中药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澳新生物2项药物即将开展中试,南极磷虾肽健康产品获得生产许可。
“科技兴海”硕果丰
当科技邂逅深蓝海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年上半年,港城海洋科技成果显著。“创智号”“新智号”和百吨级高速试验艇持续开展试验航次。省海洋食品工程研究中心成功研发海洋食品副溶血性弧菌快检设备,省岸海机械设备设计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建成水下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室,省兆瓦级大功率风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韩国Nakwol海上风塔项目小批量生产,攻克大直径薄壁风塔工序中的主要难题。
这些成果不仅令业界瞩目,也展现了港城智造的强大实力,更为全球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港城聚力向新,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依托深海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等科研院所,着力引进和培养高端海洋创新人才,同时高规格建设海洋试验基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海洋科技企业开展测试实验。海洋产业科技镇长团将海洋科技在本地转化,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申报第三批省“人才攻关联合体”,提档升级海洋人才引进层次。江苏海洋大学涉海学院今年新引进博士23人,洽谈创新人才团队1个、海外高端人才1人。
与此同时,我市涉海科研合作深度拓展。举办2025年连云港市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发布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上海海洋大学成果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常态化运营,全省首家县级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江苏海洋生物资源创新中心赣榆分中心挂牌成立,赣榆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创新近海治理模式
夏季是连岛最美的季节,丰茂的山林和细软的沙子是当地美景的最基本要素。然而在过去,连岛东北角的沙滩基本上都是淤泥,碎石的岸线比较多,近海环境不太理想。
从2020年开始,连岛港口区陆海统筹、河海共治,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1840万元被用于入海河流全流域治理,新改扩建的7座污水处理厂高效运转。2200万元被投向连岛整治修复工程,16.34万平方米沙滩得到精心养护,3.1万平方米生态景观林扎根海岛。增殖放流与人工鱼礁建设让近岸海洋生物种类增至386种。良好的生态也带动游客增长。今年1至7月,该区域游客量同比增长12.46%,二次消费收入增长14.1%,9851.81万元的总收入中,生态溢价清晰可见。
今年,我市实施近岸海域污染物削减计划,落实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污染治理与管控方案,12条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较2020年同期下降3.1%,春季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占比100%、同比提升5.1个百分点,为沿海三市最优。加强入海排污口常态化监管,223个入海排污口实现100%备案登记。我市推进海潮防御工程实施,加快灌云燕尾挡潮闸、赣榆韩口河挡潮闸、灌西段海堤修复等沿海挡潮闸拆建和海堤修复工程建设。全省首艘专业海漂垃圾清运船入驻徐圩港区,日打捞量可达4吨左右。组建28支公益净滩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净滩清漂行动30余次,清理海洋垃圾超1000吨。开展伏季休渔“清网护海”专项行动,清除流刺网、地笼等2500余米。
此外,我市还积极推进海州湾—赣榆段、前三岛岛礁区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开展全市滨海湿地碳储量及分布状况摸排和滨海盐沼碳汇方法学研究,估算碳汇产品开发潜力与经济价值,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