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赵芳 通讯员 汪磊 钱正军 卜玉洁)今年5月15日是全国第2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昨天上午,市卫计委、市盐务局以及市疾控中心等部门在花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了以“科学补碘,重在生命最初1000天”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国家卫计委日前指出,近年来监测发现,部分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出现合格碘盐食用率下降、孕妇等重点人群碘营养偏低的情况。专家表示,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乏碘而引起的疾病,缺碘最大危害是对下一代智力的损伤,因此,让孕妇、胎儿和婴幼儿科学补碘显得尤为重要。
碘缺乏损伤儿童智力
据悉,人体缺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发生碘缺乏病,乃至残疾。碘缺乏病包括地方性甲状腺、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克汀病及影响生育而出现的不育、早产儿、死产、先天畸形儿等。
“碘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对人类智力发育具有关键作用,因此也被称为‘聪明元素’或‘智力元素’。”市疾控中心地方病科医生陈志梁说。孩子的智力发育从母亲怀孕开始,胎儿期和出生后两年内(即生命最初1000天)是大脑发育的主要时期,碘在此时尤为重要。如果此时碘营养不良,脑发育将受到不可逆的损伤。
陈志梁表示,严重缺碘的儿童,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会表现为明显的智力缺陷,具有典型的痴呆表情,身材矮小,聋哑,甚至瘫痪在床,即所说的“呆、小、聋、哑、瘫”。
科学补碘要从小做起
“防治碘缺乏病的重点人群,包括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0~3岁婴幼儿、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而最安全有效的途径就是食用加碘食盐。”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科主任吴晓庆说。
吴晓庆称,孕妇或哺乳妇女要认识缺碘的危害性,但是碘过多也不利于健康,因此要做到对自己体内是否缺碘心中有数,常见的做法是婚前、孕前、孕期、哺乳期、婴幼儿期等不同时期定期进行碘营养水平测定。目前常用的办法是测定尿中的碘含量,如发现不足,应及时补充。
那么,食用碘盐应注意哪些呢?陈志梁说,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普通人一天盐的摄入量是6克,其中有2克盐是人们日常吃进去的食物所包含的盐量,实际一天炒菜用盐量应是4克,4克盐相当于把一个普通啤酒瓶盖铺平的量。“由于碘具有挥发性,烹调时最好不要用碘盐加入油中炸锅,在炒菜中加入一般不会导致碘损失。”
教你一招:真假碘盐识别方法
昨天上午的宣传活动现场,市盐务局工作人员向居民介绍了如何辨别食盐真假,只见工作人员分别向真碘盐和假碘盐上滴上一滴碘盐测试剂,真碘盐立即呈现出蓝色,假碘盐依旧是白色。“你们在家里也可以做小实验,将盐撒在切开的马铃薯切面上或淀粉溶液中,可变成浅紫色至蓝色,颜色越深,含碘量越高,无颜色反应的是假碘盐。”工作人员说道。
市盐务局提醒市民选购碘盐一定要到正规商店购买,并教给大家在购买碘盐时如何辨别真假。
手捏:精制碘盐为松散状态,颗粒匀称;假冒碘盐,手抓成团,不易分散;
鼻闻:精制碘盐无异味;假冒碘盐有怪味;
口尝:精制碘盐纯正咸味;假冒碘盐咸中带涩;
眼辨:精制碘盐色泽洁白;假冒碘盐色杂发暗;真碘盐包装上有省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防伪标识,字迹清晰,封口整齐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