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人社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连云港市“匠心筑梦·技耀港城”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方案》。据悉,市人社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该方案,通过三年行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以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想就业、就好业,必须要自身过硬,具备相关的技能水平。从2025年起到2027年底,我市组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能力素质,持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到2027年底,新建各类培训载体60个,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
聚焦就业岗位挖潜扩容
分类实施重点群体技能培训
我市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开展穿戴甲制作、手工钩织、农产品初级加工、电商直播带货、服装缝纫等实操性强、适合家门口就业创业的培训项目,重点关注脱贫家庭、留守妇女。建立“培训+评价+就业+跟踪”全流程服务体系,推动培训和就业协同联动,力争培训后就业创业率45%以上,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以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开展适合青年群体就业的电商直播、短视频制作、无人机驾驶等技能项目培训,以毕业前两年高校学生为重点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培训就业直通车,提供各类创业扶持,帮助青年群体实现从技能提升到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全链条发展。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2万人次。
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化工操作、港口机械操作、健康照护、养老服务、餐饮服务、物业服务、家政服务、汽车维修养护等项目培训。落实“1131”服务(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通过系统化的技能培训、精细化的职业指导、精准化的岗位推荐,力争培训后再就业率45%以上,帮助失业人员实现高质量再就业。
鼓励企业对技能岗位职工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技能生态链链主企业可面向生态链内企业职工开展项目化培训。指导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推动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倾斜,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7万人次。
聚焦重点领域市场需求
创新开展急需紧缺技能培训
我市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14个数字专业技术职业纳入政府补贴性培训项目,开展数字标注、人工智能训练师、数据安全、集成电路、云计算工程等项目培训。鼓励院校、培训机构在各类培训中增加数字技能内容,引导企业开展多形式的职工数字技能培训。鼓励星级上云企业建设数字化实训中心,提供AI、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操培训。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数字技术技能培训1万人次。
重点围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维护、五轴数控精密加工、智能焊接工艺、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发“岗位技能包+工艺知识库+管理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引入数字孪生、VR仿真等智能教学手段,培育既掌握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又具备工艺优化能力和生产管理素质的复合型技术工匠。力争关键岗位人才供给满足率达到80%以上,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制造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
大规模开展养老、托育、健康照护、医疗照护等全生命周期康养照护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加大老年人应用智能化设备操作等培训,持续开展家政服务职业经理人培训,创新实施“菁英”家政师培育计划,选拔优秀家政从业人员赴专业机构进行封闭式培训,并持续跟踪培养,逐步培育成为全市家政服务行业标杆。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康养服务技能培训1.8万人次。
聚焦培育造就港城工匠
着力做好高端技能人才培养
我市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卓越技师制度,组织高级技师研修和高技能人才海外培训,造就一批拔尖技能人才。采用项目制、订单式、套餐制等培训方式,面向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推进求学圆梦行动,提升技能人才学历和技能。到2027年底,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3万人,引进培养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高端技能人才1200人。
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推行“车间+考场”互动评价模式,在工作岗位、生产过程中考察职工技能水平。创新开展职业技能等级直接认定。到2027年底,全市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500人次,新增自主评价机构5家。
我市将建好并依托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园、工匠学院、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载体,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梯度培育机制,引导企业自建、联建各类实体化培养载体。到2027年底,全市新建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用好与培训关联度高的扩岗就业、吸纳就业、劳务输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健全市场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化工、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培训机构、技能评价机构、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成发展联盟,实现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的高效整合。支持技能生态链企业、院校、机构开展联合招生、定向培养和协同评价,建立行业特色能力认证制度,实施“一试双证”评价模式,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权威性、通用性和市场认可度,形成贯穿产业发展与就业服务的资格认证体系。(陈兵 万骏)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