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从港城走出的中国话剧皇后朱琳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tengine

 【连网】  (记者 王艳  庄士举)1923年,著名表演艺术家朱琳出生在我市板浦镇,从这里她走上了中国话剧表演的舞台。

2015年7月7日凌晨3时20分,朱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

斯人已去,然而在北京人艺的舞台,朱琳是一个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名字,她代表了一代话剧人的艺术巅峰,被誉为“中国话剧皇后”。

gb08B1c

昨日,本报记者连线曾采访过朱琳的灌云电视台记者王君,他娓娓道来,带我们重温这位港城走出去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为民族的兴亡积极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热血青年,到参加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的抗敌演剧队,从事戏剧活动的艺术工作者;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热忱投入中国话剧事业……

gb08B1e

抗战烽火中15岁的她开始戏剧生涯

2012年初,王君和同事接到一个关于采访“中国话剧皇后”朱琳的选题,经过多方打听,他们找到了朱琳的联系方式,电话拨过去,是朱琳的儿子接听的。当时朱琳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儿子专门从澳大利亚赶回来照顾她。

虽然此前谢绝了多家媒体的采访,但是对来自家乡的这次访问,朱琳欣然接受。

在北京东直门外一幢单元楼里,王君和同事见到了年近90岁的朱琳。让王君印象颇深的是,当天,朱琳身着大红色的毛衣,看上去洋溢着年轻人的精气神儿,说起话来底气十足,目光炯炯。斑白的短发整齐向后梳起,方形脸,大眼睛,白皮肤,丹唇轻点绛红,艺术家的风采不减当年。虽然记忆力有所减退,日常琐碎之事常常遗忘,但说起从艺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她却是记忆犹新。一幕幕往事,就如同发生在昨日一般。

朱琳的父亲是海州板浦一户富家子弟,抱着实业救国的想法,却因此让家里经济陷入困境。朱琳的童年经历了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靠着在教会学校做教工的微薄收入来养活她和姐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朱琳的家乡处于硝烟战火之中。当时,只有14岁的朱琳被迫离开家乡,在淮阴加入由地下党领导和组建的长虹剧社,参加了进步的抗战戏剧活动。次年,朱琳随姐姐到武汉顺利考入武汉艺术专科学校国画音乐系,后参加了武昌东北救亡总会,并加入由周恩来、郭沫若、阳翰笙、田汉、洪深等领导下成立的抗敌演剧队第二队。从此,朱琳在党的领导下,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开始了自己的演剧生涯。期间,她参加了20多个剧目的演出,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谈起结识周恩来的经历,朱琳回忆道:“我1938年参加演剧队,那个时候我15岁,我第一次和总理接触,就是听他讲抗日战争。他讲完了以后,就到我们宿舍参观。大家都是拿砖头铺上一个铺板,就我一个人睡行军床,总理发现了,说这是谁睡的啊,这么讲究。我一听他讲话是淮阴口音,我就讲是我的。他后来知道我的年龄了,就跟我们队长讲,他说你们对于这样的小同志要很好地照顾,要帮助她学习。”

1942年,著名剧作家田汉完成了剧本《秋声赋》,这是一部批判当局投降主义的剧作,他希望朱琳能出演女主角。朱琳回忆说:“田汉从演剧队把我接到桂林演这个戏,他说国民党要禁演,可能还会采取恶劣手段,你怕吗?我说:‘你都敢写,我就敢演。’”

“你敢写我就敢演。”田汉在日后创作话剧《关汉卿》时,引用了朱琳这句话,成为剧中人珠帘秀最令人难忘的经典台词。抗战胜利以后,主演过《大雷雨》、《名优之死》等剧目的朱琳,已经成了舞台明星。

在抗日烽火中,朱琳经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和锻炼,在思想和演技上都日臻成熟,成为一名真正的文艺战士。

gb08B1f

周总理指点她演活《雷雨》中鲁侍萍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琳先是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3年,朱琳转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同年11月,北京人艺开始排演话剧《雷雨》。30岁的朱琳在剧中饰演鲁妈鲁侍萍,这是一个在旧中国被欺辱的年迈母亲的形象。由于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朱琳对人物的许多行为感到难以理解。

“当时,第一场戏总理就去看了。没过两天,他让邓大姐给我们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说朱琳有一句台词怎么没说。这句台词是‘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就说,我一说这句台词,就跟说相声似的,观众就乐,一乐就破坏了整个场上的情绪。后来总理就说,你要说得好,观众就不会乐的。你好好研究一下,演员对重要的台词要下功夫。”朱琳说,“后来我慢慢地琢磨、体会,改变了说法,把握这一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改变以后,观众再也没笑过,我后来就告诉总理,我说我改了,观众再也没有笑。”

1954年,《雷雨》公演,售票处出现了观众深夜带着棉被排队买票的情况,该剧连演了70场。《雷雨》这部剧作让朱琳意识到,应该尝试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戏路。随后,朱琳连续主演了《带枪的人》、《虎符》这些中外名剧,形成了颇具风范的表演风格,被称为北京人艺的“第一青衣”。

195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公演四幕历史话剧《蔡文姬》,在剧中饰演蔡文姬的是当时36岁的朱琳。在这部话剧中,朱琳自弹自唱了剧中的曲目《胡笳十八拍》,结合剧中大段的文言诗词的念白,吐字清晰,归韵圆润,共鸣舒畅,送音悠远,塑造了一位高贵优雅又激昂无惧的蔡文姬形象。朱琳一时又被人们称为北京人艺的“台词专家”。

朱琳回忆道:“后来,郭沫若给我写了一首诗:‘辨琴传早慧,不朽是胡笳,沙漠风沙烈,催放一奇花。’他说朱琳演蔡文姬能传神,后来又让我演武则天。曹禺对我有个评价,他说你演蔡文姬到演武则天3年的时间,演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北京人艺导演焦菊隐的话剧民族化三部曲《虎符》、《蔡文姬》和《武则天》中,朱琳的表演成功地运用了民族戏剧的美学精神,成为焦菊隐话剧民族化探索的实践者之一。

成功塑造不同流派的3部世界名剧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话剧《茶馆》远赴德国、法国演出,北京人艺开始了恢复传统经典、推出新人新作、引进国际经典剧目等一系列举措。年过花甲的朱琳再次登台。

从1982年起,朱琳先后在《贵妇还乡》、《洋麻将》、《推销员之死》3部不同流派的世界名剧中塑造了3个性格迥异的外国老妇形象。在《推销员之死》中,朱琳饰演推销员的妻子琳达,她在剧中善于控制与点燃情绪,同时又保持自然的状态。尤其是全剧结尾的《安魂曲》,朱琳运用呼吸控制情绪,使人物的惊恐、悲惨的情绪转向内在,完成了导演所说的,“你不哭,要让观众为你流泪”,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导演阿瑟·米勒给予了高度评价。

朱琳回忆说:“它是外国戏,而且是美国最有名的剧作家和导演亲自来排的,对我的评价高。阿瑟·米勒觉得很奇怪,说你们中国的演员很聪明。我说我们就把外国戏当成中国戏来演。”

“我很爱我的角色,演员一定要爱她的角色。”朱琳说。2007年4月,朱琳和于是之、欧阳山尊等“老搭档”一起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在2012年,近90高龄的朱琳登上舞台,在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献礼大戏《甲子园》中扮演王奶奶,这是她最后一次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坐着轮椅的朱琳坚持完成了演出,她说:“我90岁了,要给自己留个纪念,我要再听一听首都剧场的钟声。”她至此完成了自己的谢幕演出。

采访中,王君印象颇深的是,在朱琳家中的墙上挂满名人字画,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上一幅幅不同时期的剧照,展示柜中一件件藏着故事的纪念品,“它们记录着朱琳所走过的艺术之路。”

3年后的今天,朱琳溘然长逝,而她留在舞台上的形象仍然熠熠生辉,在北京人艺和每一位观众心里,她会永远留在舞台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