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修鞋匠身残志坚:靠勤劳走出困境 凭热心感恩社会

【连网】□ 徐誉宁 阮长春 王媛

秋日的午后,暖阳温柔地照拂着大地,让人备感温暖,而在市区解放西路乐购超市门口西北角处,同样也是暖意融融,这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循着声音走近,便能看到一个简陋的修鞋摊,摊位前坐着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伯,他一边用那满布老茧的双手,在油光发亮的老式补鞋机上熟稔地修补皮鞋,一边开心地与围坐在摊位前的人们聊天。这位修鞋的老伯名叫张振爱,右腿残疾,已经从事修鞋43年。43年来,他不仅通过自己努力走出人生的困境,独自把女儿抚养成人,而且还尽自己的所能不断地帮助他人。

张振爱今年60岁,家住浦西街道新洪社区。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二级残疾,行走要依靠拐杖。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从小张振爱就非常乐观,也很好强。1973年,他16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下,到一家皮鞋厂当学徒工,踏实好学的他练就一手扎实的工作技能。一年后,张振爱离开皮鞋厂,选择自己创业摆摊,成为一名路边修鞋匠,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做点修修补补的活计,维持生活。

微信图片_20171115163152

“一个木头箱子、几样简单的工具、一个板凳,这就是我当时摆摊的全部家当。”虽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第一天摆摊的情景,张振爱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我才17岁,而且腿也不好,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子,修鞋手艺肯定不行。”张振爱回忆道,由于自己没有经验,所以摆摊的第一天,直到下午他才等来了第一位顾客,那一次修鞋只赚了2角钱,但让他感到非常感恩与满足。

刚开始摆摊的前几年,张振爱一天也只能赚上两三元钱,生活也并不富裕。但是每当遇见生活困难的人或者残疾人过来修鞋,他总是分文不收。“由于我自己也是残疾人,我深感生活的不易,能够帮助别人不仅能让快乐,也能让我得到成就感。”张振爱地说,时间久了,由于他对顾客热情相待、价格公道,并且乐于助人,不仅生意越来越红火,而且还迎得周围居民的信任,大家遇见什么事儿都喜欢来找他帮忙。“别看我这摊位小,但是从来不缺人气。”张振爱自豪地说。

1988年,张振爱32岁时,在一名顾客的介绍下,他和妻子相识, 并于1989年结婚,结婚一年后,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滋润。有了幸福的家庭后,张振爱工作起来更加认真。“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只要用心,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张振爱说道,但让他没想到的是,2006年,36岁的妻子却因癌症去世。妻子走后,留下了尚未成年的女儿,也留下5万元的外债。而这一切都需要张振爱独自面对。

然而,张振爱没有被生活的艰难所打倒,生活的不易反而让他练就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谈起往昔的日子,他说,唯有“感恩”二字能表达自己的心情。妻子在世时,他所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为他办理了低保,妻子走后这么多年,他一个人凭着每月几百元的低保和修鞋收入,抚养女儿读书、成人,也慢慢还请了外债。

“感恩”二字,也是张振爱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助人的不竭动力。经常找他修鞋的邻居杨老太,今年已经91岁高龄,家里有一个5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这么多年,给杨老太修鞋,张振爱总是分文不收,并且每次杨老太有事出门,他还主动帮忙照看。

不仅如此,张振爱所住小区由于没有物管,小区环境较差。为了不给社区添麻烦,他还主动当起了“义务物管员”,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主动打扫小区卫生,而且每年春季,他也主动承担起修剪小区树木的工作,由于他积极维护小区的环境,影响了邻居们。在他的带动下,邻居们也加入进来,小区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来找张振爱修鞋的人不多,生意略显冷清。空闲之余,他却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别人。“虽然自己面临失业,但是我觉得能给别人提供帮助也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张振爱调侃地说。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张振爱,只有一个心愿:“妻子走后,这么多年也有很多热心的顾客要为我介绍对象,但都被我委婉地拒绝了,我怕女儿受委屈。”提到感情问题,张振爱黝黑的脸庞竟然挂上了一丝羞涩,他说,年轻时,自己只想多赚些钱把女儿抚养成人,如今女儿马上就要结婚了,如果可以遇见一位情投意合的人,他也想找一位老伴共度晚年,“也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考虑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