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段时间,令人闻之色变的“地沟油”,眼下经过回收利用成为飞机的“绿色燃料”,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国际航空巨头的飞机油箱。这种“绿色燃料”叫生物航煤,随着今年5月中旬连云港嘉澳新能源1.34万吨生物航煤的成功出口,标志着全国首个生物航煤“白名单”出口试点正式在港城落地。
坐落于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的连云港嘉澳生物航煤项目由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新建2套50万吨/年生物航煤装置、1套400吨/年硫磺回收装置1座1000吨级内河码头、配套罐区、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等。项目于2022年9月签约,2023年4月开工建设。
开创“政策创新+技术攻坚”的绿色能源发展新模式
在全球航空业加速向“净零排放”转型的背景下,生物航煤作为绿色航空燃料的核心载体,正成为各国竞逐的产业制高点。2025年5月6日,嘉澳环保(603822.SH)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成功实现首批生物航煤的市场化销售,销售量约1.34万吨。此次出口订单不但是公司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重要突破,还标志着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也开创了国内生物航煤出口的先河。早在5月1日,嘉澳环保发布公告获得生物航煤出口许可证,全国生物航煤“白名单”出口试点在连云港市灌云县正式落地,连云港嘉澳成为国内首家纳入“白名单”制度出口生物航煤的企业。(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中国生物航煤产业打通国际出口通道,嘉澳环保凭借技术认证与政策支持双重优势,正式跻身全球航空减排的“黄金赛道”。
嘉澳环保在废弃油脂资源综合利用上已经沉淀了20余年,拥有技术优势。据连云港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健介绍,公司斥资1.1亿元在连建设SAF实验室,40人核心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研发。经过不懈努力,自主研发的废弃油脂差异化预处理技术,结合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UOP国际先进的高转化率加氢工艺和二次污染物处理技术,实现废弃油脂到中间油,再到生物质能源的三级跳跃。其间,国际、国内专利就申报了8项。这个源于城市废弃物的能源产品,不仅将撬动每年超50亿元的外贸增量,更开创了“政策创新+技术攻坚”的绿色生物能源发展新模式。
“红印章”铺就通天路“白名单”破解出口难
根据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四部门批复,连云港嘉澳2025年可在满负荷生产37.24万吨生物航煤的产能范围内申领出口许可证。这是国内首次通过“白名单”机制开放生物航煤出口,产能核验是关键门槛,既防止低效产能无序扩张,也为技术领先企业创造先发优势。
生物航煤出口曾面临无证难行的困境。由于缺乏生物航煤专属出口编码,这类新型绿色生物能源长期被归类至传统航油税号,根据成品油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如果拿不到许可证就无法实现出口。
为推动生物航煤出口,连云港市和灌云县真情服务、主动作为,省市县相关部门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制定的监管方案终于获得认可。在此基础上,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能源局、国家外汇局创新推出生物航煤合规出口“白名单”制度,创新举措突破传统成品油限制,实现跨部门协同监管,全程可追溯。
这个被称为“绿色通行证”的“白名单”制度,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构建起属地动态监管网络:产业部门核定企业产能,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生物基碳含量检测等。获批企业可在核定产能内自主申领出口许可证,打破传统成品油出口的配额限制。随着连云港嘉澳新能源率先通过“白名单”审核,中国生物航煤出口实现“破冰”。
秉持发展“逐绿而兴”产业转型“点绿成金”
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秉承灌云县委、县政府产业升级、配套循环、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项目向着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全方位推动“产业链、减碳链、创新链、服务链”四链融合,实施“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2025年实施总投资266.3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2.6亿元的30个重点项目,项目个数创历史新高。
“时代楷模”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用坚韧与执着诠释了忠诚与奉献,其精神激励和感召了家乡灌云县全体干部群众,从嘉澳项目招引、签约、开工、竣工到投产,县委县政府深入推进领导班子项目包保责任制,自2023年4月开工,至2024年11月试生产,从建设到实现投产仅用19个月,创造了“拿地即开工”“服务零距离”高效能服务企业的佳话。
行走在灌云临港产业区的大道上,处处涌动着千方百计谋发展、全力以赴拼经济的热潮。作为灌云县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正在全力以赴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朱展龙 韦庆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