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在连云港打拼的游子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连网】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学业、为了爱情……离开了自己的故乡、离开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在异乡打拼。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个秋天里最美的日子———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们的记者采访了或留守港城或在外漂泊抑或奉献于港城的部分人群,记录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此,让我们静听他们的心声。

陈杨:中秋是淡淡的乡愁

记者 李国瑞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了。

远离家乡,在港城工作,这样的人有很多。36岁的陈杨就是其中一个。她老家在东北长春,因为路途遥远,无法在中秋与家人团聚。

陈杨在市区新华书店工作。“一转眼,来连云港都快十年啦!”陈杨感慨道。今年10月3日是陈杨来连十周年纪念日,她计划在那一天好好庆祝一番。

陈杨的丈夫是灌云人,在东北上大学期间,两人是同学,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后来,陈杨随丈夫到了连云港。十年里,陈杨只回老家过过一个中秋节。

今年7月,趁培训的机会,她顺便回了一趟老家。品尝一道道美食、游览一个个景点、拍摄一幕幕夜景……在仅有的几天时间里,她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座城市的许多美好瞬间,找寻那一段段属于她的难忘记忆。

今年中秋,陈杨会和丈夫带着女儿到灌云吃团圆饭。虽然是外地人,但陈杨觉得,在连云港近十年的时间,这座城市已成为她另一个温暖的港湾。她住的小区里,也有一些外地人。往年的中秋夜,几家人会聚在一起,大人们在阳台上赏月,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

望月,遥寄乡愁。中秋节,陈杨会和远在长春的父母通电话。如今,通讯方式发达了,她常和父母视频聊天。他们一大家子的人,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每逢过节,发个红包或者节日祝福,传递浓浓的亲情。

“月是故乡明。中秋的月光,总能映射出故乡的模样,走得再远,也无法忘记。只有离开家乡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乡愁。”陈杨的言语中,流露出一缕淡淡的乡愁。

小安:微信视频看爸爸

记者 黄威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好想你啊!”昨天,12岁的小安对着手机视频里的爸爸喊道。“我快回来了,估计还有两个多月。等你放寒假带你旅游去!”爸爸在电话那头对儿子许下了诺言。

小安已经有半年多没见到爸爸了。他的爸爸吴怀成是一位建筑工人,常年在外打工,今年过完春节,就跟着建筑队去了外地,辗转甘肃、四川多个地方干工程。去年,吴怀成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在市区贷款买了一套二手房,用他的话说,这么多年都在给别人盖房子,现在总算是在城里也有了自己的家。房子买下来,孩子也到了市区的学校读书,但是每年两万元多的房贷就成了吴怀成和妻子的一件大心思。

吴怀成说,房贷要还20年,现在搬到城里来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要花钱买,担子很重。趁着自己还年轻,出去干几年,争取早一点把房贷还完,为孩子以后上大学多攒一些钱。

现在,小安已经上五年级了,他的妈妈在一家饭店做服务员,每个月挣2000多块钱,维持两个人的生活没什么大问题。小安是个很懂事的孩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在学校里表现很好,原本落后的成绩也慢慢赶了上来。

平时,小安和爸爸通过手机联系,经常就是打打电话,因为吴怀成基本上都是在工地上,手机流量有限,父子俩手机视频一下也很“奢侈”。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现在只能出来打工。现在我拼命干,多挣钱,就是要让儿子能够安心读书,以后有个好前程。”吴怀成说,他没有多少大的理想,就希望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把生活越过越好。

武传君:父子隔海同望月

记 者 赵 芳

通讯员 王莹莹

62岁的武传君家住海州区新浦街道,14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有老两口居住。今年中秋节,老两口没有子女陪伴左右,和之前三年一样。

9年前,武传君的儿子去美国留学,之后学有所成便定居美国。4年前,武传君和妻子跟着儿子在美国居住了大半年后,因怀念故乡又回到了连云港。从那以后,老两口见儿子都是通过视频。

每天,老两口都会把家收拾得格外整洁。儿子出国前所住的卧室里,桌上、床头柜上、墙上,摆着、挂着好多儿子、儿媳妇、小孙女的照片,被罩、床单被洗得干干净净,平整地铺在床上。

“打扫儿子的卧室,看看房间里的照片,也是一种思念的寄托吧。”武传君老人说。

武传君老人说,上班那几十年,天天都是忙工作,没什么业余爱好,退休后,老两口不需要像别的老人一样帮着子女带孩子,便经常到社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打发时间,这也冲淡了对远在美国的儿子的思念。武传君说:“每天早上吃完早饭,我们就会去社区里的老年活动中心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牌,或和邻居们唠唠家常。”

“儿子、儿媳妇都很孝顺,每周都会通过电脑或手机与我们视频聊天。”武传君笑着说,网络视频成为他和老伴儿与儿子见面的桥梁。“上个星期视频的时候说了,中秋节当天儿子会和我们微信视频,也算是一大家人‘团圆’了。”

武传君说,他已经和老伴儿报了一个旅游团,中秋节去桂林旅游,儿子也特别支持,“我们可以一边观光游玩一边给儿子传送沿途的风景图片。我们会好好照顾自己,孩子也不用牵挂。”

李青:直播赏月解牵挂

记者 侍敏

老家海州的李青,今年38岁,现在南京一家旅行社工作。“以前每个中秋节,不是回我的父母那边,就是去他的父母那边,但今年哪儿都去不了了。”因为她又怀孕了。当然是二宝,大宝今年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了。李青说,女人年龄大了,怀孕生孩子也特别辛苦,现在怀孕还不到5个月,却总感觉疲惫。

往年,都是一年去李青的老家过节、一年去老公的老家无锡过节,小两口带着儿子单独过节,这还是第一次。

不过对于闺女的决定,海州的老两口没有丝毫的不悦,他们一边不停地叮嘱闺女要照顾好自己,一边乐颠颠地在家给二宝准备衣物。

李青告诉记者,她是2002年大学毕业就留在南京的,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每次回老家,总感觉变化太大。“以前住的老房子都拆了,父母已经搬到了新小区,新小区环境非常好,周边菜场、超市、医院、公园等配套设施齐全,老两口每天不是和周围的老邻居打打牌,就是到海州区政府的大广场上跳跳舞,生活挺自在的,我好几次让他们退休后就到南京来养老,可他们总是说自己的身体还硬朗,不想麻烦我!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南京回老家也很方便,而且通讯这么发达,QQ、微信,老两口都玩得很好,想见我、见大宝,随时都可以!”

据说这个中秋节的晚上,老两口就打算和外孙微信视频,将老两口是如何赏月、吃月饼的“盛况”直播给闺女一家欣赏呢!

吴采娜:但愿我是一只飞雁

记者 杨锐冰

“我是一只雁,你是南方云烟。但愿山河宽,相隔只一瞬间。”今天就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对于淮工新闻专业大二学生吴采娜来说,这也是她在学校里度过的第二个中秋节。

吴采娜来自海南海口。去年中秋节,她和学校里100多名海南老乡一起度过了一个热闹的中秋节。今年,也不例外。

然而,对于远离家乡的学子而言,每逢佳节倍思亲。“遥远的家乡,不见。思念的亲人,不见。但愿我是一只飞雁,春时往北,而秋时往家。”吴采娜喜欢写作,她在纸上写下这些,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家里人嫌长途电话太贵,每次过节都是我打给家里,晚上我会和家里人视频通话。”吴采娜说,家乡过中秋节,别有一番风味。“每逢佳节,我们的饭桌上都会摆上一道文昌鸡。中秋节就是数不尽的美味佳肴:大海蟹、血螺、海白、石斑鱼、芒果螺,还有奶奶自己种的青菜。家里的男丁把饭桌搬到波罗蜜树下,摆上一桌佳肴,露天共食。头顶的明月高照,饭桌上的欢闹声不断。饮酒赏月,与天共谈。好不逍遥自在!”

吴采娜说,中秋之夜,自己仍会和去年一样,与学校里来自海南的老乡聚在一起,在馆子里聚餐,跳着海南当地的舞蹈、唱着民族歌谣。吴采娜说:“此时,我们共同思念家乡,也共同慰藉彼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