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东海石寨村推出循环式骨灰安息堂 公墓无限期使用

1

记者 徐芳  通讯员 民宣 刘兆奎

【连网】 清明节前后,各大公墓和骨灰堂人流如织,可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墓地,都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相继报出部分地方公墓趋于饱和的消息,引发了生者与死者的“土地之争”深受各界瞩目。记者日前在东海采访时发现,李埝乡石寨村安息堂推行的循环式骨灰安放模式打破了公墓承载力的限制,这个引入古老祠堂文化的村级安息堂,使公墓无限期使用成为可能。

创意来源  一个大村子的安葬问题

石寨村是东海县李埝乡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住着3000多位村民,生老病死不可避免,墓地一度是这个村子的大问题。村民们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有人去世,都用寿材装殓后埋葬在山间、林地甚至农田里,日子久了大大小小的坟包便七零八落地分散在村子周围。

“这得花不少钱,现在一副寿材都要5000多元,没有集中安葬的地方,出殡下葬时就得请人帮忙找地方,还得再花钱请人把寿材抬到下葬点,有的人家很讲究,甚至得雇三四十个人抬寿材呢。”一位王姓村民说,“这还不算完,因为下葬点经常选在别人家的地里,两家搞不好就得吵架打仗,闹得四邻不安,村里为这种事没少调解。”

而在老村支书陈德利的眼里,麻烦还不止这些:“这些散葬坟占地也不简单,平均一座坟占2分地,日子长了,农田、山林还不得占光了?这就是典型的死人和活人争地啊。而且这些散葬坟迟早得平迁,不如趁早给找个固定的地方,他们的后代子女也省不少事。”

循环模式  上7代入安息堂 老祖们立集体碑

2009年,石寨村西头不远处建起了一座村级公墓,这就是陈德利和村干部们冥思苦想出来的“安息堂”。这座安息堂为圆形设计,内部是一圈环形走廊,走廊壁侧分出7层格架,分别按照辈分从上至下安放骨灰盒和牌位,周围还可以放置鲜花、挽联、香炉等祭祀之物,安息堂外设有集中焚烧池,村里还安排了一位管理员负责安息堂的日常管护。

“安息堂建好以后,我们开始动员村民们把先人的坟从山上田里起出来,免费集中安葬在安息堂里。”陈德利说。

可这仍是一座会被装满的公墓,为此,村干部们又想出个点子,就是“可循环模式”。陈德利介绍说,安息堂内壁只能放置一个家族7代人的骨灰盒和牌位,一旦放满了,就将之迁入安息堂外,将这7代人的家族谱系明确地刻在碑上供后人瞻仰祭祀,以家族祠堂文化的方式永久传承下去。

“传统的祭祀多在3代人以内,这样一来,就算出了3代,村民仍然可以拥有完整的家族墓碑。而安息堂里面的骨灰牌位格架又空出来了,如此就可以循环使用下去。”陈德利说,“现在这里已经有186个牌位,因为很多先人去世时间太长了,所以只有60人有骨灰盒,其余的我们都帮助家属做了牌位安放进去了。”

节地可观  一个家族就少立56座坟

3月初,石寨村的陈氏家族率先在安息堂里立起了上5代的家族碑,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0.7×1.6米见方的石碑上,整齐记录了陈氏家族5代56户人家的谱系,李埝乡民政助理高善学算了一笔账,按照一座坟占地2分,仅这一家就节地十余亩,这其中还避免了村邻间的矛盾纠纷、巨额的丧葬花销和迁坟的劳力人工,可谓意义重大。

“建好后我看不错,而且都是免费的,就把我父母和二哥都送进来安葬了,这儿离村子也就2里地,祭扫很方便。”69岁的村民陈凤斌说,“现在我正在找人整理家谱,过几天也立块碑,给后人一个念想。”

村里还号召村民们,来家族碑前祭祀从未谋面的“老祖”时,在碑前种棵树、栽株花,时间久了,必然独木成林、芳香扑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