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晨晨 伦雪飞 钱凡雪)在蜿蜒流淌的盐河古道上,考古队员的探铲揭开3000年前的制盐灶坑;华灯初上的盐河巷水岸,国潮夜演的流光映照着游人如织的夜市;生态修复的盐河公园里,居民休闲健身的步道边碧波荡漾……
8月15日至17日,第七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在苏州举行,我市将展现五年来所取得的成果———2021年,我市被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体系。作为辐射区,我市将盐河及相关河道的文化遗产作为核心,以文明探源夯实历史根基,以生态治理重塑城市肌理,以文旅融合激活消费动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带建设之路。
“公众考古”培养市民文化自觉
在刚刚过去的7月,尤庄遗址群入选第九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而此前,考古队员在此清理出周朝盐灶、制卤坑等遗存时,现场参加研学的板浦学生也发出惊叹。“这些红烧土堆积坑印证了古代制盐工艺。”领队举着陶片讲解,“江苏制盐史从此前推千年!”
近年来,我市发现的尤庄、新庄等先秦盐业遗址群,不仅填补江苏先秦盐业考古空白,更实证板浦镇3000年制盐史。而当“四普”工作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当拓片技艺走进课堂,当青少年沿着10条考古线路触摸盐灶残片,文物保护的命题悄然从“专业研究”转变到“大众参与”。
从专家书斋走向市民广场的百余场活动,让冰冷的陶片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依托这些发现,我市打造了‘溯源港城’公众考古品牌。”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除了发布考古研学线路,举办活动超百场外,他们还开发“海州拓片技艺”等非遗传承活动,通过开展“用脚步丈量,寻脉港城历史”志愿活动,让广大市民零距离感知家乡文化。
市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举办公众考古系列活动是让市民守护文物遗存、传承历史文脉、了解城市文明的重要抓手。”如今,这些沉睡地下的文化遗产,正成为港城文化自信的注脚。这些让公众参与的考古活动也成为我市坚定“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
城市滨水空间串联历史人文
“现在能沿着河边走五公里,水清了,鱼也回来了。”在浦西街道金大爷的记忆里,盐河曾是“塑料袋漂浮、夏日闭窗”的黑臭水体,而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掠过生态浮岛”,一切变了样子。这背后是一场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水下森林+生态浮岛+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等组合的治理模式,为盐河构建起自净能力强的水生态系统。
这表面解决的是水质问题,深层重塑的其实是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市滨水空间焕发新生:东盐河河滨公园、新浦磷矿生态绿园、灌南县盐河体育休闲公园陆续建成,周边居民实现“推窗见绿”,滨水空间到人文空间的重构,走出了第一步。
空间重构之外,是内里的细化与分层。伴随着《盐仓城遗址保护规划》《连云港猴嘴盐坨保护利用规划》等文件的出台,折射出我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的另一个思考:生态廊道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通过法律、科技、文化等手段,我市做到了“分层推进”:工业遗迹保留筋骨,如新浦磷矿遗址公园保留遗迹原貌;文物古建筑“修旧如旧”,如精勤书院、李汝珍纪念馆等修缮一新;古籍文献焕发软性的魅力,如组织文化研讨,编印出版《流淌在大运河上的淮盐文化》等专著。这种刚柔并济的分层逻辑,使盐河既是生态廊道,更成为流动的文化编年史。
“盐味夜经济”拉动产业端布局
“谁说海州没夜生活?!”盐河巷天后宫大舞台,为期2个月的“盐河狂浪计划”每周末火爆上演。监测显示,自活动开展以来,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增长25%。而作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重要组成,这里正成为连云港“运河文化”的集聚地。
文化遗产要进一步盘活,促成“消费”环节必不可少。就像盐河巷街区,“盐主题”元素无处不在:盐运场景铜雕像摆放在街区不同位置,商铺招牌融入“盐仓”“漕运”等历史符号;运营方还创新推出百米音乐喷泉矩阵+全河道雾森+大型水上真人实景演出,展现古盐河的漕运盛景,街区旺季日均客流6万余人次。
当然,夜经济不能止步于浅层的感官刺激,也不能单纯追求客流,这会造成景区(街)陷入同质化发展陷阱。以“文化基因”赋予文旅消费产业稀缺性,是必由之路。时至今日,投资1500万元的淮盐文化博物馆已经开放;400款文创产品进驻高铁站、机场、商业街等;“拓街入巷”工程也让各类非遗工作室扎根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等。
从周朝盐灶到国潮夜市,连云港以“小切口”做好“大文章”,用“一粒盐”串起3000年文明脉络,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生活温度,还有经济热度。其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文化带建设既要深挖历史根脉,更需创造性转化。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