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徐佳标舍身堵枪眼 英雄长归去 浩气永流传


(□ 史卫平)在淮安市环城西路和城南人民路十字路口,是原淮阴城的南门所在地。1945年9月6日,城门被一位舍身堵枪眼的灌云籍战斗英雄用鲜血染红。新四军第三师以英雄的名字“徐佳标”,将城门命名为“佳标门”。

城门、城墙早已拆除。环城西路就建在当年的城墙位置上,护城河紧贴路边流过。路口西南,树木掩映着一座古朴的亭子,里面竖着一块高大的“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碑”。

夏日清晨,微风拂过绿叶婆娑,一位晨练市民指着碑背面排在第一位的“徐佳标”告诉笔者,这位烈士的英名,在当地广为流传。

翻开我市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收藏的《连云港抗战志》,徐佳标的英勇事迹被收录在“抗战英烈传略”中。抗日山上,海陵湖畔,云台山巅,盐河两岸……港城大地还有无数和徐佳标一样为抗战光荣牺牲的烈士,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参加新四军

战斗英雄徒手夺机枪

走进灌云县大伊山下的烈士陵园,有一条纪念长廊,“舍身堵枪眼”烈士徐佳标的英勇事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展现。

今年66岁的徐育刚,是徐佳标的侄儿。每年清明和春节,徐育刚都要来此悼念自己这位未见过面的二叔,“二叔十几岁就离家参加了新四军,那时我还没有出生。”

徐佳标1926年出生,灌云县东辛乡罗圩村(现为海州区板浦镇罗圩村)人。1943年春,他在逃荒路上遇到了新四军第三师的队伍。当时只有17岁的徐佳标,身体瘦弱矮小,先被分配到炊事班。但他坚持要求到战斗班、排去,平常一有空就参加射击、刺杀和投弹等训练。在新四军这个革命大家庭里,他很快便入了党,当上了班长,还被评为模范党员,成为连队骨干。

1944年11月7日,新四军第三师成立特务团,徐佳标所在连队被编为特务团三营七连。

1945年4月24日,黄克诚师长率部发起阜宁战役,这是苏北抗日根据地部队首次攻夺敌占县城的战斗。

这一天是阴天,晚上天很黑。特务团三营指挥所设在阜宁县城北约30里处的赵阁庄。七连作为三营预备队,八连、九连埋伏在公路上,准备配合友军阻击逃窜之敌。

敌人在围歼追击下已溃不成军,为了活命,争先恐后地向前冲,顺着公路及两侧田野跑。一个伪军扛着一挺机枪从徐佳标身旁走过,徐佳标一个箭步上去就把那挺机枪夺了过来,只听那人问:“你怎么……”徐佳标没等对方说完便接过话茬说:“换一下。”夜晚黑暗看不清,敌人以为是自己人换着扛枪,而徐佳标也被敌人的队伍挤出好几米远。

用这样的方法,徐佳标前后共徒手夺了三挺机枪。

战斗结束后,团、营领导在战斗总结大会上宣布:“七连五班是我们的战斗模范班,徐佳标是我们的战斗模范。”特务团号召全体指战员向徐佳标学习,并于1945年春在阜宁县益林镇孙庄举办了《练兵模范徐佳标英雄事迹展》,把他平时练兵的事迹及参加战斗的场景绘成连环画,在全团各连轮流展出。

新四军第三师师部授予徐佳标“阜宁战斗英雄”光荣称号。多年后,黄克诚将军在北京与原第三师的老同志们在一起时,还回忆起全师闻名的“阜宁战斗英雄”徐佳标徒手夺机枪的事。

舍身堵枪眼

英雄血洒城墙上

在一本由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于1945年编印的《登城英雄徐佳标》中,以连环画的形式,重现了徐佳标在攻打淮阴城时的战斗场景。师长黄克诚、第十旅旅长刘震、特务团团长郑贵卿,在日后的回忆录里,都提到了那次战斗中徐佳标的英勇事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是不久,特务团即接到上级命令,攻打盘踞在淮阴城的伪军。

淮阴城是连接苏北与淮南、贯通南北运河的咽喉,抗战期间日伪长期盘踞。日军投降后已全部撤回南京,但伪军第二十八师在师长潘干臣带领下,仍然不肯向人民投降。因此,新四军第三师准备开展对淮阴城的攻坚战。

这次战斗由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洪学智指挥。作出的部署是,特务团在淮阴城南门攻击,第十旅二十八团攻击东门、二十九团在城东南为第二梯队,北门由淮阴警卫团负责,射阳独立团和淮海新二团负责从西门突破。

9月6日下午3时,我军对淮阴城发起总攻。特务团突击连把一颗飞机炸弹推到城门洞里,但炸弹没有爆炸。再用两发迫击炮弹轰击城楼,城墙却安然无恙。特务团战士们决定用云梯、刺刀、手榴弹攻进城去。

在轻重机枪及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特务团突击连飞快地通过护城河城门桥,抵达城墙下,将梯子架好。徐佳标手拿红旗,迅速登上梯子攀登城墙,敌人在上面用力推打,阻止他上去。徐佳标双手紧紧抓住城墙不放,想把右腿抬起来翻身上去。这时他的两条腿已被敌人打断,鲜血直流,腿已不听使唤。突然,他发现身体右侧敌人的机枪又响了,封锁住护城河上的桥,使后续部队无法通过。

看到战友们纷纷倒在敌人枪口下,徐佳标十分吃力而又艰难地把身体往右挪动,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机枪眼。后续部队迅速通过了护城河桥,攻上城头消灭了敌人。

徐佳标上身趴在城墙上,两条腿耷拉在城墙外侧,红旗在他身旁飘扬。战后整理烈士遗体时,只见徐佳标身中无数枪弹,骨头和内脏都被打穿,牺牲时年仅19岁。

牺牲之地

纪念碑前悼英魂

徐育刚曾多次前往淮安,来到当年二叔牺牲的地方,手抚“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烈士的名字,带去家乡亲人的问候。

1945年9月14日,新四军第三师在当地的城南公园(现名清晏园)召开军民万人祝捷大会。为了纪念这位马特洛托夫斯基(苏联卫国战争中以身体堵枪眼的英雄)式的英雄,淮阴城南门被命名为“佳标门”,徐佳标所在的七连五班被命名为“徐佳标班”,新四军第三师指挥部和师党委追授徐佳标“淮阴战斗英雄”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长沙警备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的郭琦,在攻打淮阴城时,任三师特务团三营党委委员兼八连指导员,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徐佳标牺牲时的场景。当时徐佳标所在的七连和八连共同担负突击任务,发起总攻时,郭琦与徐佳标相距不到10米,亲眼看到了徐佳标堵住敌人机枪眼的壮举。

1946年春,苏皖边区政府在城南公园兴建“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后毁于战火。1985年,原淮阴市(现淮安市)人民政府在英雄们当年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地方重建纪念亭。

在《新四军战史》《江苏革命史词典》《苏北抗日斗争史稿》《淮阴人民革命斗争史》等党史书籍中,也均有关于徐佳标的内容。《淮安抗战风云录》和《热血忠魂》这两本书中,分别有名为《徐佳标》和《记徐佳标烈士》的人物小传。

2020年9月2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共185名,徐佳标名列其中。

那场攻打淮阴城的战斗已过去了80年。当年的南门已被拆除,旧址上的纪念碑和纪念亭,承载着那些已经逝去的峥嵘岁月,永远纪念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189名新四军第三师官兵。每年9月6日,是新四军解放淮阴城纪念日,淮安当地志愿者在纪念日前夕和平时定期来此打扫环境卫生,市民在纪念日自发组织活动,精心维护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