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文 连发)立秋当日,港城的街头巷尾被一股“奶茶热”席卷。从社交媒体上的刷屏动态到线下门店的外卖长龙,“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消费与情感狂欢。
数据显示,海州吾悦商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单日销量突破20000杯,苏宁广场单日突破10000杯。一杯小小的奶茶,为何能在立秋之际成为全民参与的消费热潮?在港城,这股热潮背后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消费密码?
奶茶杯里“沸腾”的消费热
立秋午后,港城的路面被阳光烤得滚烫,苏宁商圈的18家饮品店却比这天气更显火热。店门口,十几名外卖员骑着电动车等候,每个人都紧攥着手机,目光时不时扫向店内的取餐屏幕,眉头微蹙地估算着等待时间。
走进其中一家奶茶店,忙碌的气息扑面而来。操作台前,4名店员如同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默契地进行着流水线作业:最外侧的店员专注地点单、贴杯,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杯身标签转眼便已贴好;中间两名店员各司其职,一人专注调配茶底,一人负责精准加料、封盖,动作行云流水;最里侧的店员则负责打包,将做好的奶茶逐一装进印着秋日文案的纸袋,递向取餐台。
这般热闹不止于奶茶店。隔壁咖啡店的等候区里,胡女士正对着取餐屏焦急张望,她向笔者感叹:“本来想换杯咖啡应付一下,没想到也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取到。平时来这家,都是随点随提的,今天这阵仗真是少见。”
数据更直观地印证着这场热潮。“今年立秋,我们同时在线上线下开展了一系列互动活动,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挑战、平台优惠券等等。”CoCo连云港营运督导蔡经理表示,“立秋当天我们店均销量在2000杯左右,创下了全年最高纪录。”
奶茶缘何成为立秋“通行证”
这场席卷港城的消费热潮,并非偶然。2020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概念初现于社交媒体——一位网友分享了恋人发来的52元红包,备注写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渐凉时节用热饮传递暖意。这一温馨举动迅速引发模仿,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飙升至数亿。
随着热度攀升,这场“奶茶狂欢”从情侣间的甜蜜互动,逐渐扩展到朋友、同事、家人之间,成为表达关心的新方式。各大奶茶品牌的营销跟进,更让热潮迅速蔓延港城街头巷尾。
海州万达广场霸王茶姬店前,刚领到奶茶的陈同学举着杯子拍照,配文“秋天的第一口甜,是闺蜜给的”发在朋友圈,不到5分钟就收到十多个点赞。这一幕背后,藏着当代人对仪式感的新渴求。
“小时候总盼着立秋吃奶奶做的红烧肉,现在更习惯买杯奶茶打卡。”市民周女士的感慨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对她而言,传统“贴秋膘”仪式已显遥远,“炖肉要买菜、要等待,奶茶下楼就能买,还能发朋友圈告诉大家‘秋天来了’。”
奶茶的走红与传统节气仪式的式微形成鲜明对比。过去,立秋“贴秋膘”“啃秋瓜”承载着顺应时节的智慧,但这些仪式需特定食材、场景和参与人数,在人口流动频繁、生活方式多元的今天,执行门槛越来越高。反观奶茶,十几元的价格、随手可得的渠道,甚至能通过外卖跨越城市距离,这种“便捷性”让它轻松渗透进不同人群的生活。
“我和男朋友在徐州上大学,暑假异地,今天他特意给我点了奶茶,备注说‘秋天的第一口甜,想先给你’。”孙同学晃动着手里的奶茶。
快节奏时代,情感表达正经历“轻量化”革命。过去人们用书信倾诉思念、用礼物传递心意;现在,一杯奶茶、一个红包、一组表情包,就能完成“我在乎你”的信号传递。这种简化并非情感“缩水”,而是对高效沟通的适应——上班族没时间写长信,学生党没能力送贵重礼物,十几元的奶茶恰成跨越年龄、身份的“情感通用货币”。
这种“轻量化表达”还成了职场社交的润滑剂。“新同事给大家点了奶茶,一句‘立秋快乐’,比再多客套话都管用。”市民王女士翻出朋友圈里的奶茶合影,“低压力的互动,反而让陌生感消得更快。”
从标记季节的仪式感,到传递牵挂的情感符号,再到联结人际的社交纽带,“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流行,本质上是当代人对“连接”的渴望:用一杯甜饮,连接起季节与日常,连接起自己与他人,也连接起虚拟社交与真实情感。
朋友圈里的“奶茶竞赛”
社交平台的催化,也让立秋奶茶从个体行为演变为群体狂欢。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成为热搜关键词,算法会倾斜流量,用户刷到的频次越高,被裹挟参与的欲望越强。“刷到第三条朋友圈晒奶茶时,我立刻给女朋友点了一杯。”市民李先生告诉笔者,他的朋友圈里,立秋动态被奶茶承包——情侣订单截图、全家围坐合影、部门福利展示,个体的自发仪式,逐渐异化为“不得不参与”的社交任务。
在集体展示的逻辑下,奶茶从惊喜的情感表达,变成了默认“标配”。它不再只是饮品,更成了“社交货币”:晒单是为了证明“被在乎”,点单是为了避免“被孤立”。这种异化背后,是社交媒体对“展示性”的极致追求——人们越来越习惯用可见的形式,替代内敛的情感流露。
然而,热闹的社交盛宴下,藏着对真实连接的渴望。“收到奶茶会开心,但更希望需要时,身边人能真正陪伴。”市民刘女士的话点中本质:一杯奶茶能带来片刻愉悦,却替代不了发自内心的关怀。当情感表达被简化为“点单—晒单”的流水线,真挚的心意反而可能被形式淹没。
今年的奶茶热,更添了浓重的商业底色。立秋前一周,外卖平台便启动预热,“免费喝奶茶”“满减优惠券”等活动点燃“薅羊毛”热潮,领券攻略、拼单技巧在社交圈刷屏。人们的注意力渐渐从“表达关怀”转向“获取实惠”,商家则借话题营销收割流量,让奶茶热从情感仪式,进一步蜕变为商业促销的载体。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