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者 周莹 连经运) 30年前,这12块土地还是一片荒芜。现在,这里已经万花吐蕊,绿树成荫,发展的希望在这12块土地上生长。这12块港城工业发展主阵地正是我市的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如今这些开发区纵横交错的马路上车流不断、整齐明亮的厂房林立、一个个新上项目紧锣密鼓建设。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开发园区完成业务总收入5900亿元,增长14%。
园区经济自我修复赢得发展新契机
市开发区大数据中心厂址传来了“轰轰”的打桩声;一辆辆满载新海石化达标油品的汽车将“连云港柴汽油”从柘汪临港产业区发往全国各地的加油站;东海经济开发区水晶创意产业园内,一颗颗平淡无奇的水晶经过雕刻师的巧手变身为身家不菲的艺术品。2014年,港城1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继续发展工业载体作用,招大引强,推动全市经济扩质增量。
1984年,我市诞生了首个工业园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至此,我市拉开了连云港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序幕。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掀起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新一轮高潮,我市的开发园区借助这一机遇进入了发展扩张阶段,一批省级园区建成运营。进入新世纪,随着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全市开发园区进入全面建设和提升的大发展阶段。如今全市开发园区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经过了一个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市委书记杨省世在全市园区经济会议上指出,开发园区是吸纳和组合现代生产要素的优质高效载体,是经济持续发展、优化升级不可或缺、引以为重的强大引擎。产业在园区,开放看园区,转型靠园区。一个地方园区强,则对外开放度大、经济实力强;园区优,则创新能力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好。
然而受制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的园区经济也一度出现低迷。2014年1至10月,我市园区经济虽然多项指标依旧保持增长的态势,但是衡量园区经济开放程度的新增外资项目却出现了下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反映出港城园区经济开放度相对不足,可以支撑增长的新增长项目并不充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港城工业园区主动自我修复:柘汪临港产业区通过环保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实现了园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污水处理、热能供给、废气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环保整治方案,正在逐步实施;海州区通过对该区域区镇开发园区重新整合,揭开了我市园区经济整合大幕。市开发区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园区项目把关。
市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自我修正,帮助各个开发区评估出具有良好产出效益项目,实现区域项目真落地、有效益,实实在在增长。
破局“圈地招商”尴尬
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要阵地,园区是我市产业发展的首要载体,是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的先行区。然而长期以来,我市园区因为缺乏大项目,常常陷入“圈地招商”的尴尬。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委书记杨省世提出项目是园区发展的根本,项目的质量和产业的层次决定着园区发展的水平。全市各个园区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作,鼓励倡导园区“全员招商”,形成人人有压力、级级有目标的良好招商态势。
虽然屋外是烈烈寒风,但是徐圩新区虹港石化厂区内一片繁荣的生产场景。该项目是盛虹集团在徐圩新区打造的千亿元石化产业板块的第一个投产项目,标志着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该项目于2011年7月在徐圩新区开工建设,已累计投入46亿元。该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左右,今年预计完成40亿元。
在港城的各大园区,如虹港石化这样的项目并不少。宏创药业、亚邦产业园等124个亿元以上工业开工项目和珠江钢管、虹港石化、益海特种油等108个亿元以上工业建成项目9成来自园区。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港城每个园区都集中精力围绕主导产业包装项目、对外推介,找准目标、主动对接,力争引进带动作用强的好项目、大项目。这样的工作思路最终促成了我市园区经济新发展。
创新引领夯实产业发展固本之基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随着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开发区享受优惠政策的特殊性不断弱化,靠廉价土地和粗放式经营的开发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连云港各个园区正在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夯实产业发展的固本之基。
2014年12月7日,在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康缘“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康缘集团相关负责人说:“祖先给我们创造并留下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资源,如何将这些经验财富创造新的财富为今人服务,如何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发技术、制药技术相结合研制、创造出精品国药,康缘正在作出自己的探索。”
如今,在市开发区内,29个企业技术中心已经建成,市开发区医药企业在美国、瑞典、上海、南京等地建有新药研发中心,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上海医工院、南京大学、美国Horizon Biopharm公司等科研机构、高校、国外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20余个。
正如市开发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说的,今日,市开发区正在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拉开三次创业的大格局。如今,在连云港如市开发区这样的核心产业园区正在形成,“三新一高”产业积聚能力正在提升。
在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同时,我市还加快推进园区内标准厂房、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建设。2014年,中小企业园(区)新签约企业512家。这些中小企业园正在成为港城拉伸产业链条的若干环节,串联港城工业经济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