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徐圩新区,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掠过连片的化工装置。在交错的管廊与白色的储罐之间,一片清澈的湖水格外醒目———这并非天然水系,而是一座工业城邦的“人造肾脏”。
在这里,每滴水都背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满足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需求,又要守护黄海之滨的生态红线。面对这个困局,我市用科技破题,打造工业“水银行”———再生回用系统正悄然将每一滴污废水转化为化工园区的“液态矿产”。
“难治之水”变“解渴之源”
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位于徐圩新区,钢铁丛林每日吞吐着数以万吨计的化工原料,也面临着一系列“水”的考验。在《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节约用水条例》等政策引领下,这里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绿色变革。
承担园区供排水服务的江苏方洋水务主动破局,逐步建成了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通过集中收集、处理与再生回用,构建起“废水排量最小化和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节水模式。
步入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巨幅电子屏上的动态数据流勾勒出智慧“水地图”:数十条彩色管线如精密血管般延伸,将上游产业单位的污废水输送到此。“我们为每家企业铺设专属管道、配备定制化储罐。”该中心综合管理部主任宋宁宁介绍,按照“一企一管、一企一罐、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原则,将不同特性的污废水分别纳入多条不同功能的专业处理线,犹如病人按病症分诊治疗。
屏幕上,pH值、COD、氨氮等关键指标持续更新,每一滴污废水都要经过重重“体检关卡”。通过污废水前置预处理进行污染物高效去除,结合双膜深度处理工艺,这里最终能够实现70%的污废水回用。
“企业从‘恐排污’转向‘抢回用’的转变最能说明成效。”江苏方洋水务总经理程志刚表示,集中式处理模式不仅破解了企业分散治污的高成本难题———节省土地及基建投资,更将规模效应转化为生态红利。目前已投入运行的再生水厂(一期)与再生水厂(二期)具备约17万吨的污废水回用产能,每年可具备为石化基地节省约4000万吨以上新鲜水能力,“污废水—中水回用—新鲜水”的循环经济链已深植园区发展基因。
“实验室配方”成“生产线良方”
在研发中心的实验台上,一排装着来自不同产业单位的污水水样正等待着化验。化验员拿起一支试管轻轻摇晃,水样里藏着不同的“密码”,他们要做的就是破译这些密码,找到最适合的处理方法。
墙上的专利证书揭示着技术转化的“秘方”。其中“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是整条生产线的技术核心。在再生回用中心膜车间,一排排白色的膜管鳞次栉比,膜管内正进行着精密的水质重塑工程。
超滤工段率先拉开净化序幕。膜表面微米级的小孔如同筛网,当混杂着悬浮物、胶体的废水穿行其间,悬浮物与大分子污染物被精准截留,透过的净水则如清泉涌流。“就像用极细的漏勺过滤浓汤。”工艺工程师杨栋形象比喻,“既保留汤汁清澈,又滤除杂质。”
反渗透车间则将净化推向极致。搭载纳米级孔道的复合膜组件,能拦截99%的溶解盐分与重金属离子。两套系统的配合充满科技美感。在出水口,经过双膜处理的再生水盐分含量极低,这些水将被送回园区循环利用。
在再生水控制中心的展示台上,摆放着生产废水、生产污水、自来水、再生水、纯净水五组对比样本,可以清楚地看见再生水的纯净度优于自来水,接近纯净水。程志刚介绍,再生水各项要素检测均合格,水质远优于自来水、接近一级脱盐水水质。
“省下水资源”精算“产出经济账”
“经过‘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处理的再生水,纯净度与瓶装饮用水不相上下。”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王其仓轻点电子屏调出动态图谱,“现在我们的再生水不仅能满足化工生产,连核电站二回路用水标准都能达到。”这份“水质身份证”的含金量,让再生水完成了从“处理副产品”到“战略资源”的价值跃迁。
水质升级催生了全新的水权交易模式。在江苏方洋水务搭建的数字化交易平台上,企业由于输送距离过长、水量过小等原因确认不使用的再生水配额,变成了可量化、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这些“水权数字凭证”由江苏方洋水务作为第三方平台进行确权登记,再精准匹配给园区内需求用水的邻近产业项目。
“过去企业处理污废水要花钱,现在反而能赚钱。”王其仓说。这套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双向激励”:用水大户通过购买再生水降低生产成本,而节水先锋则能将省下的水权变现。2024年,这样的交易促成了1亿元的成本削减,减少了污废水排放量1860万吨,推动了徐圩新区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经济稳健发展。
每一滴再生水的循环,都在为园区创造着看得见的效益和看不见的生态价值。从减污降碳到价值创造,这条科技赋能的水循环链正在重塑产业逻辑,蹚出了一条“向科技要水源”的新路径。正如程志刚所言:“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废水’,只有等待重新定义的水资源。”
(刘蔚 李海薇 王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