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网锐评

【新时代有话说】涵养“制造文化”,支撑“中国智造”

【连网】 7日在南京举行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引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4.0,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可以并联融合三代智能制造,实现弯道超车,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12月8日《新华日报》)

这份研究报告令人欣喜,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快迈进的铿锵足音。“制造”从来不是单纯技术的事,在看重“技术”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在制造业转型发展中的更为根本性的原动力量。

制造文化以“人”为核心,“尊重人”是制造文化的精髓,尊重消费者、欣赏者的他人,尊重生产者、创作者的自己,如此,产品也就可以一朝制成,久远流传,从而自然达到了尊重历史,尊重未来。这,就是制造的意义和价值。德国、日本的精工制作,使其成为世界制造强国。德国之严谨、理性,日本之敬业、认真,本质上无一不是其制造文化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投射。“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词——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这句话,再次揭示了制造文化的内核。一段时间来热议的“工匠精神”,便是优秀制造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一种品质精良的产品背后,必定有着优秀制造文化的支撑。任何精良的工业产品,无一不是制造文化“赋值”的结果。有优秀的制造文化,才会有优秀企业、优秀工匠和优秀产品。近些年,人们去日本买马桶盖,去香港买奶粉,“漂洋出海”购买的,其实并不仅是产品,实质上是在购买制造文化。凡此种种,都折射出对我国制造文化的身份焦虑和信任危机。据报道,目前我国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与制造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集中表现为专注不深、诚信不够、实业精神弱化等问题,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制造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制造业发展的灵魂。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表面上是制造技术的进步过程,根本上则是制造文化的建设和改良过程。当下和未来,推进中国智造,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更需要制造文化的丰厚涵养和柔性支撑。世界工业强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文化的较量。有分析认为,工业发展有资源、技术、文化三要素。工业化初期资源非常重要,一定阶段后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当都有了资源和技术,最后要看的就是文化怎么样了。以瑞士手表制造为例,先是电子表在性能上远超其专擅的机械表,使其丧失资源优势,后来瑞士又失去了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现在,瑞士手表仍很风光,仍能引领行业,靠的就是手表的制造文化。因此,制造业的文化因素很难替代。

强大中国制造的“文化定价权”,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一方面,需要根扎我国具有极强时代感、使命感的制造文化根基,传承我国近现代工业化先驱、优秀制造企业具有创造意志的制造文化精神,树立制造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和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使崇尚制造文化、建设制造文化成为生产者的行为准则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夯实制造文化的成长根基和发展底蕴。比如,继续大力尊重和发展职业教育,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有地位、更有尊严,再如,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淘汰不良企业和劣质产品。这些,都是题中之义。

优秀的制造文化,是最为强大的话语权,是最为长久、最为闪亮、最有价值的中国制造的原产地标志,在根本上决定这中国智造的生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中国制造2025》中,“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被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支撑与保障”,做了明确强调。今年初,国家相关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对加快培育和建设我国制造文化的重大利好。期待在中国特色制造文化的支撑下,“中国智造”加快崛起中国,走向世界。                (茅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