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小红车”拾物不还拷问良知

【连网】(记者  王文)来自徐州的丁女士8月份来连云港给生病的哥哥送1万多元急用钱和救命药,在汽车南站乘坐“小红车”,下车时还没来得及拿行李箱,车主就将车开走了。为了找回这些财物,丁女士在汽车南站附近守候了20多天,也没能找到那辆“小红车”,而等待急用钱和救命药的哥哥已经离世。

(9月8日《苍梧晚报》)

至今,这笔救命钱和救命药仍杳无音讯。我们可以试着做这样的推理:那位捡到财物的“小红车”车主是否在暗自庆幸发了笔横财?抑或是坐立不安,心情矛盾,良心受着煎熬?丁女士和家人一定天天都在上火,特别是丁女士是不是每天都在自责,在遭受家人的埋怨和指责,甚至因此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健康?笔者以为,推理中的情景是人之常情。那位捡到财物的车主也一定会做这般推理。推理后的抉择,则是对其道德良知的考验和拷问。

类似的事情其实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很多结果令人欣慰和感动。今年3月,连汽出租公司好的哥王海波,发现乘客杨先生遗落在车上的快递袋子,打开一看,厚厚一沓4万块钱。他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公司汇报情况,最终将这4万元还给了杨先生,并婉拒了对方现金答谢的好意。正因为有这些让人欣慰和感动的个例,也让人对丁女士丢财物的结果很期待。这种期待,本质上是对人性向善的呼唤和信赖。人与人之间,应当有这种信赖。而建立这种道德上的信赖关系,要靠每个人的实际行动。特别是面对不义之财,人们应当做出守护人性底线的选择。

实际上,拾金不昧,今天已经不仅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法律规范。从《民法》角度来说,捡到他人贵重财物,拒不归还,可能会犯盗窃罪、侵占罪。面对太多拾金不昧的案例,“小红车”车主拾到财物一直沉默,已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有人会说,既是铁了心不还,这样的谴责对这名车主想必也没有什么影响,达不到匡扶正义的效果。但这件事情启示我们:公德建设非朝夕之功,全民普法还任重道远。

沐浴和谐之风,感受道德的存在。当下,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人从自我做起。践行拾金不昧的良好公德,即是其中之一。我们期待着那位捡到丁女士遗失财物的“小红车”车主,即便迟些,最终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