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符竹庭:忠魂耀滨海 长眠抗日山——抗日英烈的烽火传奇


(□ 庄婷婷 贺龙广 徐兴亮)在黄海之滨的抗日山烈士陵园,一座六角亭式的墓静静矗立,这里安息着抗日英烈符竹庭。墓的正面,镶嵌着由子弹壳熔铸而成的烈士铜像,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四周石壁上,悼念文章和挽诗挽词铭刻其上,寄托着后人无尽的追思。

  符竹庭,江西省广昌县人,1928年加入红军与中国共产党。此后,他的足迹遍布抗日战场,历任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委、滨海军区政委等要职。平型关战役的硝烟中,有他冲锋陷阵的身影;鲁西、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里,有他呕心沥血的付出。1943年,在率部攻克赣榆城后,他不幸遭日伪军偷袭,壮烈牺牲,最终长眠于他亲自选址建设的抗日山烈士陵园。为纪念他,赣榆县(现赣榆区)曾更名为竹庭县。2014年,符竹庭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的英名永载史册。

  岁月悠悠,当年的战火已然远去,但符竹庭的忠魂,与山川同辉,永远照耀着滨海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15岁参军

杂货店走出抗日名将

  符竹庭,原名符宗仔,1912年出生于江西省广昌县头陂镇边界村。家境贫寒的他,自幼父母双亡,只能依靠祖母做针线活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11岁时,为了生存,他走进杂货店当学徒,在繁重的劳作与艰苦的环境中,度过了一段黯淡的童年时光。

  1927年8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途经广昌头陂,革命的火种在此播撒。年仅15岁的符竹庭,被革命的热情所点燃,毅然投身其中,加入地方游击队,并加入共青团,就此踏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

  1928年,符竹庭加入中国共产党,凭其卓越的才干迅速崭露头角。同年,他参加工农红军,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担任政治交通员。此后,他一路成长,历任独立二团大队党代表,红三军第一纵队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七师21团、19团政委等职。1933年6月,红军缩编后,他出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政委。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符竹庭率部在雪山岽、猫嘴峰、鸡公山、三岬嶂等阵地浴血奋战,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秋,符竹庭出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他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1936年6至12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高干科学习,毕业后调任红四军政治部副主任。

  从当年在杂货店里饱受苦难的少年,到成长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符竹庭用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

热血铸利剑

开辟滨海抗日根据地

  “七七事变”后,符竹庭调任八路军115师686团任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役。随后,他同杨勇等人前往晋东南扩军近三千人,成立第343旅补充团,担任政治委员。1938年10月,符竹庭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肖华一道率部挺进敌后,开辟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在这片土地上,他领导创办了《挺进报》《挺进月刊》,指导边区党委创办了《烽火报》,用笔墨作为武器,唤起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9年底,符竹庭调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兼115师343旅政治部主任,与杨勇、肖华一起,为创建、扩大和巩固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殚精竭虑。1940年冬,他担任115师教导2旅政委兼中共鲁南区委书记。1941年春,他率部东进滨海地区,与旅长曾国华共同指挥青口战役,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交通线,为抗日斗争开辟了新的战略空间。

  1942年,面对敌人的大规模“蚕食”和“扫荡”,符竹庭沉着应对,指挥反“蚕食”战役,6天内歼灭俘获日军近千人,成功收复被日寇蚕食的三个半区。1943年1月,为策应冀鲁边区、清河区反“扫荡”,他率教导2旅主力攻打日军在鲁南的主要兵站基地郯城,毙伤日伪军千余人。

  1943年3月,中共滨海区党委和滨海军区成立,符竹庭担任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携手,发展壮大了滨海根据地。

  1943年11月,为粉碎敌人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的企图,符竹庭和陈士榘亲自挂帅,指挥军区主力老6团、23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攻打滨海区南面日伪军“蚕食”该区的前哨阵地赣榆城。

  当时,赣榆城内驻扎着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第71旅以及伪保安队、盐警队,总兵力达2000多人,城墙高达近10米,防御工事坚固,易守难攻。

  1943年11月19日晚,夜幕笼罩着大地,滨海军区部队如夜鹰般隐蔽进入赣榆城东北等待时机。内线伪军141团副官刘连成,带领2名化装的突击队员,沉着叫开城门。至20日下午,驻赣榆城的伪和平建国军第36师71旅旅长李亚藩投降。随后,符竹庭率军乘胜扩大战果,连克海头、兴庄等十多处敌伪据点。赣榆战役,我军以极小代价换取了极大胜利,1943年11月26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显著版面报道了这一捷报。

  然而,日伪军在赣榆城惨败后恼羞成怒,于11月26日晨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西北的黑林乡马旦头村。符竹庭到大树村检查俘虏处理情况时,与日军遭遇,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1岁。他将热血洒在了这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悲歌。

长眠抗日山

赣榆曾更名为竹庭县

  “当时我就在现场,政委、警卫员和我一人骑着一匹马,鬼子在后面追,政委牺牲后,我和警卫员把他的遗体安置在芦苇荡里,赶紧回去汇报。”今年98岁的抗战老兵刘善元当时是115师教导2旅的通讯兵,提起符竹庭牺牲时的情景,他抹起眼泪。

  在赣榆区,退休教师葛建江收藏的“竹庭县政府印”一主一副两枚印章,承载着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那桃木印章上的木纹,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赣榆与符竹庭将军之间深厚的渊源。

  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取得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战后,教导2旅政治部为纪念在战役中涌现出的“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体以及抗战以来牺牲的英烈,决定择地修建一座抗日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陵园。

  时任教导2旅政治委员的符竹庭,肩负起选址的重任。他不辞辛劳,骑马跑遍滨海抗日根据地南部赣榆、东海、临沭3县边界山区,经过反复勘察与考量,最终选定将纪念塔建在赣榆县(现赣榆区)西部马鞍山顶峰一处天然基石上。

  广大军民怀着对抗日英烈的崇敬之情,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战火纷飞中一边战斗,一边建设。先后4次动工,为死难烈士建塔树碑、修墓建冢。这座原本名为马鞍山的山峰,因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纪念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而被赋予了新的名字———抗日山。

  符竹庭牺牲后,被安葬在了抗日山上。为纪念符竹庭,从1945年至1950年,赣榆县一度改名为“竹庭县”。县城街头飘荡着《纪念符竹庭》的歌声,那旋律中,饱含着人们对他的深切缅怀,仿佛能看到他英魂未干的泪痕。解放战争时期,竹庭县人民组成担架总队,用肩膀扛起弹药箱,汗水在结冰的路面砸出点点水花,万人推着小车运粮支援解放军。

  那些关于抗争与坚守的记忆,并未因岁月的流转而褪色。符竹庭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成为一座繁荣的现代化城市,而抗日山烈士陵园,作为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成为港城人民心目中永恒的红色精神高地。每年,无数人怀着崇敬之情前来祭奠先烈,缅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眠于此的符竹庭,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