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破解“垃圾围村”应打好“组合拳”

【连网】(徐黎一)“垃圾围村”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比如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问题;又如资金不足,制约了垃圾处理工作;当然也包括了部分村民环境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由此,破解“垃圾围村”,不能寄希望于某一个方面着力,必须打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制度保障,缺乏硬性的考核规定,美丽乡村建设往往停留在铺路盖楼之类的外表光鲜上,忽视了跟进的监管措施配套。破解“垃圾围村”难题,首先应当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将农村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乡村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的创新创造。

此外,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投入,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当然,这种投入并非指政府层面的大包大揽,而是要尽力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充足的资金来保障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保,由政府埋单转变为“政府投资”、“受益者出资”、“污染者付费”、“处理者赢利”的良性经济运行模式,以一条经济化的路子探索出农村垃圾处理的产业化路径。

从长远来看,维护好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应从技术层面入手,强化农村环保的科技支撑。现有的研究表明,在垃圾处理链条中,垃圾分类是垃圾“减量”和“产业化”的基础,也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前提条件。对此,很多地方已先行先试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例如,海南的很多地区就在试着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根据垃圾产生源和垃圾末端处置工艺,建立各种特殊垃圾的分类收集通道,并对这些垃圾进行统一的分类运输,以利于用最合适的方式处理。我市在解决“垃圾围村”问题时,是不是也应当加强基层农村环保科技队伍建设,研究适合本地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技术,以此化解“垃圾围村”的困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