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专题2019> 爱心助学公益行

灌南文科第一名 周怡:唯有知识才是永恒

cw02a03b

cw02a03a

【连网】  (记 者 杨锐冰 张晨晨/文 牟进勇/图 通讯员 王 建 孙 荪)灌南县孟兴庄镇颜马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周怡的家,要从村子的小路走进去,绕大半个圈才能到。村民都知道,这座小院不简单,2019年高考灌南县文科第一名的家就在这里。

周怡,一位腼腆内向的18岁姑娘,今年以387分的高考成绩,被东南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可是这辉煌的背后,是她苦难的家庭:幼年丧父,仅靠母亲一人柔弱的肩膀,支撑起姐弟4人的生活。如今,7300元的学费,对这个低保家庭来说,是个大难题。如果你想帮助她,请和本报助学热线13851291243联系。

坚强母亲

一人培养四名“学霸”

昨天,我们来到周怡家,这是一处“隐藏”在灌木丛中的平房。走进堂屋,除了几件破旧的桌椅,一眼便可看到满墙的奖状。“别人家用墙纸,你们家用奖状糊墙啊!”一行人不禁感慨。听罢,有些讷言的母亲不禁露出骄傲的神情,“闺女特别要强,平时学习特别认真。现在三女儿读高一,儿子读初一,都很争气。三女儿这次期末考试又考了班级第一。”

我们到周怡家的时候,她的母亲刚从地里锄草回来,简单洗了洗。即便如此,依然洗不尽生活对她的磨砺——皮肤黝黑,因长期操劳,一人供四个子女上学,看起来略显苍老。今年54岁的母亲,已经苦苦支撑这个家11年。

43岁那年,丈夫患病走后,她感觉天一下子塌了。“孩子爸走的时候,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买不起,我是凑钱才买了骨灰盒把他带回来安葬。”这位坚强的母亲说,“那时候最小的儿子才2岁,经常生病……”

周怡的节俭懂事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这个看起来文静的女孩,戴着一副略显陈旧的粉红色眼镜,模糊的镜片让人担心她是否能看清楚眼前的一切。“这副眼镜已经四年了,长时间的磨损让镜片看起来很模糊,镜框也变形了,但是还能将就用,没舍得扔。”

周怡7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很多外债。周怡说,“姐姐那个时候读高中,家里的重担一下子都落在妈妈的身上。”

“我们家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我也是最幸福的。”提到自己的孩子,母亲满脸的骄傲。为了贴补家用,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工作,每个月都会寄一部分工资回家。“她以前成绩也很好,可高考前夕,赶上她爸去世,对孩子打击不小,影响了发挥。为了帮我分担家庭压力,毕业后她就工作了,现在都28岁了,还没有对象。”说到这里,母亲眼睛有些湿润,愧疚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照顾孩子,母亲向学校借来一间宿舍陪读。平时自己在酒店做洗碗工、干杂活,要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8点半,每个月工资1000多元。女儿高考前,为了专心致志照顾好女儿,她不得不辞了这份工作。

不负众望

考取灌南文科第一名

“正视是学习的态度。不管是哪张试卷,都不会是我人生的最后一张试卷,不能决定我的未来,所以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坚持再坚持!”周怡曾经在本子上写下这样的话。

高考尘埃落定,周怡以绝对高分被东南大学英语专业录取。“387分的成绩,和我考后估分的结果差不多。”在得知成绩的时候,周怡并没有太多的惊喜,但得知自己是灌南县文科第一名,她显得特别开心。

可看到学费明细总共7300元的费用,周怡和母亲陷入了沉思。“就算砸锅卖铁,我也要让二女儿上大学!”这是周怡母亲最朴素的承诺,也是这么多年下来,她一直在努力去完成的事情,“只要他们想读书、爱读书,我就不会让一个孩子掉队!”

周怡也利用暑假,去镇上寻找打工的机会,为自己挣学费,可到头来,也是杯水车薪。

好在她在这生活的苦楚中越挫越勇,愈发懂得知识的宝贵:“贫穷与富有都是暂时的,唯有知识才是永恒的……”这是周怡在演讲中说的一段话,也彰显了她的聪慧、执着,甚至对改写命运的笃定。

周怡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她十分感谢那些在她身处泥潭时拉她一把的人。“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他们的大爱传递下去。”

爱心秒捐

杨天收到8000元资助

昨天,本报刊发了《海州女孩追梦北京考取当地高校》。贫困学子杨天的故事刚一发布,就得到爱心人士王卫的关注。为了资助今年的贫困学子,他昨天专门定了闹钟。

“我定的今天早上7点50分的闹钟,等着看群里发布的贫困学子的消息。前几天我还没起床,当天的资助就完成了。”昨天一大早,连云港博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表示愿意一对一资助杨天,全额资助她8000元的学费。

这不是王卫第一次参与本报助学公益行。从去年参加助学活动以来,王卫已经资助5名港城贫困学子。本报助学微信群的爱心人士也纷纷为他点赞。

今年助学公益行的爱心速度比往年更快,爱心范围也从省市扩大到了全国。昨天,本报助学热线接到一位七旬老人的电话,他愿意资助一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

截至目前,本报助学公益行收到的爱心助学款从20元到1万元不等。爱心不分大小,善举令人感动。“我家是广西的贫困户,但看到这些孩子的故事后,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我捐出20元,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能给他们带去力量。”这位广西的“李哥”对记者说。

本报助学公益行面向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的大一新生(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灾因病致贫的家庭子女和孤儿优先)。目前,本报助学公益行正在火热进行中。如果你也正在为大学学费发愁,或是身边有贫困学子,请尽快与本报助学热线联系。爱心人士可以搜索13851291243加微信进入本报助学公益行微信群,也可以加入助学公益行QQ群157817222,及时获得贫困学子的求助信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