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港城高等教育:百花齐放40年演绎“春天的故事”

【连网】□  庄婷婷

清晨,当一轮红日从海平面喷薄而出,伫立在黄海之滨的连云港,迎来了第一缕阳光。东风激荡,大潮奔涌,改革开放4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高等教育实现从无到有,让众多学子以知识改变命运,也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1979年,我市第一所高等学校———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连云港分校(后更名为连云港开放大学)成立;1983年,我市第一所服务本市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学校———连云港市职业大学(后更名为连云港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1985年,苏北第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淮海大学(后更名为淮海工学院)创办;2000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2013年,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迁址连云港;2015年,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成立……高等教育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声,成为港城大地改革开放波澜壮阔40年的一个缩影。

TIM截图20180823161753

求贤若渴  港城第一所高等院校顺势而生

1979年元旦刚过,36岁的朱万荣正在猴嘴中学给学生上课。他没有想到,一纸调令已在桌上等着他,他将成为连云港市最早成立的地方高等学校———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连云港分校的筹建者之一。

“那个时候,刚刚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也刚刚开始,人们对知识特别渴求,学习欲望很强。当时电大的筹建班子只有三个人,一位是时任教育局局长姜泽澄,一位是负责行政管理的张秉茂,还有组织教学工作的我。”如今已75岁的朱万荣回忆道。

当时,电大在解放路老教育局所在位置,只有两排平房作为办公地点,既没有教室,也没有宿舍。第一届学生主要是成人在职人员,在各单位设立教学点,进行授课。“那时每个单位都设有教育科,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立专业课,我们那时候有20多个教学点,第一届就有近2000个学生。”朱万荣说。经过电大三年培养以后,第一届毕业生在文化、技术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大多数人都成为单位骨干,部分人走上领导岗位。“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翻开朱万荣的相册,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记录着电大的发展历程。一张有着“电大八三级经济类毕业答辩”横幅的照片吸引了记者。这是1986年5月1日轻工局业余班毕业答辩现场,朱万荣当时任市电大教学处主任。“那时各个单位对会计、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非常需求,我们就在1983年开设了经济类专业。可以说,当时的电大为连云港的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是当年连云港的‘最高学府’。”

高歌猛进 苏北第一高校的光辉岁月

对于坐落在苍梧路上的淮海工学院,不少老港城人会以“淮大”来称呼它。1985年,当这座学校刚刚创办时,是苏北第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叫淮海大学,也是连云港第一所本科院校。

“这就是当年的毕业证,用淮海大学的名号也就这一次,绝版。”淮工首届毕业生,如今任淮工资产管理处处长的尤洪建从抽屉里拿出两张老旧的证书。“1985年到1988年这几年招收的学生,淮工只能发毕业证而不能发学位证,所以我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分别来自两所不同高校。绿色封底的学位证是由东南大学颁发的,红色封底的毕业证则是淮大颁发的。”

1985年秋季,淮海大学(筹)招收的首批12个专业324名本科生,放到了对口支援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2所高校进行委托培养,这其中就包括尤洪建。后来,受当时学校规模等条件限制,1989年,原国家教委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正式建立淮海工学院。从第二届毕业生开始,毕业证上的大学名就变成了淮海工学院。

当年的淮海大学是从一片荒滩起步的———没有教室没有师资。刚筹建的淮海大学采取的是“改革开放”的办学思路:不等政府拨款建好校舍后再招生,而是边筹建边招生。

“我是从苏州大学毕业的,算得上咱们淮工第一批教师。”杨雪英现任淮工宣传部部长,回忆起往事,仿佛历历在目。“我是毕业后主动支援苏北建设过来的,当时我一个人坐了近两天的火车,下了车又转汽车,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还下着小雨。”当时淮大周围都是农田、盐碱滩、芦苇荡。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荒滩上建起的一所高校,从无到有,一路高歌猛进,茁壮成长起来。1993年7月1日,淮海工学院拥有了独立进行本科生培养的完整资格。随后,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如今的淮海工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学校下设19个二级学院,开设63个本科专业,覆盖10大学科门类,拥有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建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百花齐放 高等教育进入高质发展新时代

在港城主城区东部的高新区,教育资源集中区已初具规模。如今我市已拥有6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6万余人,每年有一万多名毕业生。港城高等教育,迎来了高质发展的新时代。

2016年3月,在连云港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依托淮海工学院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列入“十三五”规划。

“创建江苏海洋大学是几代淮工人的梦想。今年是学校更名江苏海洋大学的冲刺之年,学校将坚持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实现从应用型大学向应用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力争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显著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同时,着力构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淮海工学院院长宁晓明踌躇满志。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推进在连高校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地方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2002年,金亮离开家乡泰州,来到淮工就读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他考取了东华大学研究生,如今在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任副总经理。作为公司核心技术开发人员,金亮参与实施了多项国家发改委的产业化项目以及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与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另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已在受理中。就在去年,32岁的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是淮工培养出来的。在那里,我发现了自己对材料学的兴趣,也确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我深深爱上了连云港。”提起母校和港城,金亮满怀深情。所以,研究生毕业后,他不仅自己回来了,还把女朋友同时也是研究生同学带了回来。小夫妻俩在港城安家,为连云港的碳纤维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我市不断加大“留学连云港”宣传推介力度,推进在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辐射地区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到目前为止,先后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的数百名留学生在港城各高校学习生活。

2018年3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迎来了新一批留学生。“中国是个很棒的国家,连云港是个漂亮干净的城市,我在这里学习和生活都很愉快。我主要学习语言及汉语文化,希望能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国,学以致用。”迪娜来自塔吉克斯坦,她将在港城度过三年的留学生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全力支持淮工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引导高校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陈中说。

东风四十年,春色铺满园。从电大的“一枝独秀”到多所高校的“百花齐放”,从高等教育的高速增长到高质发展,在连云港这片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热土上,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不息,不断打造开放“新高地”,不断厚植发展“新沃土”,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映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壮丽图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