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市开发区:勇当创新转型排头兵

【连网】  □ 周莹 杨立明

五年,放之于时间的长河,不过是沧海一粟;五年,投射到城市的历史,不过是长途跬步。然而,刚刚过去的五年,对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必将在发展的印记中镌刻深深的年轮,必将在成长的画卷里写下浓重的一笔,必将在未来的期许中留下难忘的记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黄海之畔,作为港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作为连云港经济全球化的最重要窗口———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大发展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扬帆远航,不断推动开放开发,切实当好全市经济发展主阵地、创新发展先行区和改革开放试验区。

化资源禀赋 为创新发展新优势

2016年11月30日,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10兆瓦风电叶片全自动液压加载试验台正式启用,这是中复连众第二个风电叶片全尺寸试验平台,也是国内首个全自动液压加载的10兆瓦大型试验台。2017年1月,江苏奥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干法聚酰亚胺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8月在福布斯公布的2017年全球百家最具创新力公司榜单中,江苏恒瑞医药榜上有名,成为中国国内唯一入选的“制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类内资企业……这些“高精尖”企业的聚集,得益于市开发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全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的坚持坚守。

凝聚创新之力,驱动集成创新。十八大以来,市开发区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主阵地,融合研发、检测、孵化等要素,构建集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了科技平台、科技成果、金融资金三位一体聚合。截至目前,市开发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3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每年配套5%的财政收入支持创新创业,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科技银行、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在苏北地区率先成功发行海外债,获批省科技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

招商路径创新,为未来发展聚力。十八大以来,市开发区按照专业化改造、市场化改良、公司化改变“三步走”规划,实施“一统多专”招商体制改革,依托主导产业设立专业招商局,推动招商人员一手抓专业研究、一手抓精准出击,建立“一支产业基金、一个专业展会、一个中介机构、一个科研院所”的招商“四个一”平台,完善“产业链、投资商、项目建议书”“三个信息库”。目前该区已经设立了1亿元的涌铧产业引导基金、20亿元的动平衡产业招商基金、15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基金,实行“以招定投、不招不投”,致力将基金公司打造为“编制外、市场内”的招商局,打通了政府与市场的通道。

启动系统创新,重构开发区新优势。十八大以来,市开发区着力弘扬“勤打拼、善攻坚、保落地”实干作风,重点做优“干事”“创业”两个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优化职权配置,以身份档案制、全员聘任制、岗位工资制、竞争上岗制和招商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制一化”改革在全国推广,做优干事环境;坚持以客商为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致力打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政务服务,做优创业环境。

三大主导产业彰显特色发展新理念

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市开发区突出骨干企业龙头地位,发挥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充分挖掘产业发展空间,为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开辟了一条“快车道”。

十八大以来,市开发区依托港口核心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聚焦聚力发展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临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走因地制宜、绿色生态、错位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质态,三大主导产业占比达64.2%;税收占比达81.5%。

“中国健康港”镌刻中国创造时代名片。市开发区依托国家级新医药产业基地,已形成新型抗肿瘤药、新型肝病药物、新型中成药等六大特色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对美制剂出口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药、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恒瑞、天晴、豪森、康缘四大药企多年位列全国医药工业企业40强、创新能力25强;全区生命健康产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增长,工业利润率达21.9%,以占用不到1/10的资源,创造了1/3的产值,贡献了近1/2的税收,带动了3/4的研发投入。

新材料产业基地让中国制造用上“中国丝”。依托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等载体,重点发展碳纤维板块,历经十年培育,在国内率先突破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首条千吨级T800碳纤维原丝生产线,在国内行业首次实现盈利,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初评,当前正在启动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万吨碳纤维项目,到2019年形成2万吨产能。同时,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氨纶纤维等一批高性能纤维产业正在稳步发展,为打造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形成坚实支撑。

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玩转全球制造技术。强化港产互动,重点引培中复连众、国电联合动力等重点企业,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风电装备基地。2016年,市开发区临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2.4%。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沿海经济带战略部署,加速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先进封装测试项目落地,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IGCC成果产业化基地、船舶和海工装备领域智能制造研发基地。

坚持生态优先 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秋日的港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市开发区所在的中云台山上展现一片繁茂的风景。树木掩映,绿草如茵,一座现代化的宜居新城正初露雄姿。过去五年,市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核心,打造了一座绿色掩映,河水潺潺,移步即景的美丽、宜居、欣欣向荣的生态新城。

十八大以来,市开发区始终坚持“创新、低碳、循环、港产城联动”的生态发展理念,以实现“基础设施、环境监管、环保服务”三个全覆盖为抓手,年均投入2.5亿元以上,着力实施产业生态改造等重点工程,全面开启了以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功能现代化为主要内涵的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独具开发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抓准生态园区建设核心,打造绿色城市名片。今年以来,市开发区以绿色低碳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生态园区。通过建立低碳园区发展指标体系,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系统设计产业产品结构,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同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各项工作。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实行环保审批与总量控制指标、减排任务相挂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土地“双清”,共清理盘活土地近800亩。推行绿色制造。不断壮大生命健康、先进材料、新型建材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拓展至临港装备制造产业链,引导企业更新工艺技术,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业循环化水平。

完善产城融合,打造宜居新区。市开发区通过精心编制城建规划,进一步明晰发展格局,完善功能配套,营造宜居宜业新环境。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强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健全完善网格化长效管理机制。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孝德文化、盐韵文化、崇善文化,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尚。提升绿色品质,加快猴嘴片区“海绵城市先导区”建设,改造地下管网,提升水系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完成临洪大道改建等道路建设118公里,推动创智街区创建绿色建筑示范区,加快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着力实施263专项行动,推进黑臭河整治、河道清淤、采石宕口覆绿、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市级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覆盖面达90%以上,逐步成为创新创业者心怡的现代城区。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中营造干事创业强大气场,市开发区正在拥抱更加蓬勃奔放的春天,以改革发展的时代强音,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