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专题 专题> 常用专题> 文化产业网> 文化人才

朱守和:一生致力守卫乡土文化

gb25A8a

【连网】(记者 武娜  戎飞  焦明华)在东海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一生都在四处奔走采集民间传说,寻找“故事篓子”,先后采录了《苗二赖子的传说》、《房四姐》和《刘二姐赶会》等长歌故事,入选省市“非遗”。他还曾编纂完成《东海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中国民谣集成·江苏卷》,相继编辑出版《东海民间故事》、《东海传说》、《东海孝妇》、《拆轿杀驴斗州官》、《连云港民间机智人物传说》、《连云港风物传说》等,编撰《东海县志》之《民俗篇》和《方言篇》。这个人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朱守和。

自学成才硕果累累

朱守和,1942年出生在东海县撂车沟,自幼吃过糠、逃过荒,跟随父母辗转异地,之后重返家乡读书,读初中时被打成“小反革命”,尝尽了批斗之苦,后因生活所迫无奈中途辍学。因为被划为“四类分子”,当初回乡受到管制,加之自己又没多少文化,一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母亲的话鼓励了他:“人要有志气!你舅舅家有的是书,你不能自学吗?”母亲的话像一道闪电,让朱守和重新燃起了希望和斗志。于是,他借来书发愤苦读,为了多学知识,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后来又参加北京语文自修大学和省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还获得省总工会职工自学成才奖。朱守和的自学苦学也为他从事民间传统文化挖掘工作奠定了知识基础。

在乡土里生长,自然与乡土文学结缘。尽管朱守和面临着许多不利的条件,但他几十年来一直坚守乡土,默默耕耘,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民间传统文化卫士。他先后搜集整理了《东海传说》、《东海孝妇》、《连云港情歌》、《东海民歌》、《连云港机智人物》、《东海水晶之都》、《东海诗存》等著作20余部,还作为省编委参与编辑完成《中国歌谣·江苏卷》。其中,水晶仙子的传说、机智人物苗坦之、长歌《房四姐》等民间口头文学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去年他编纂整理了《东海文化丛书》,完成了对东海民间传统文化的大梳理,被列入东海县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结集出版。今年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反映东海历史文化的《曲阳春秋》编写工作中。因为成绩突出,他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和省文化厅等单位评为国家和省先进工作者,被市文联和民协授予“连云港民间文艺功勋人物”称号。

痴迷民间文化以苦为乐

朱守和是土生土长的东海人,从小就对民间文化耳濡目染,这让他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他常常怀揣小本子,牛屋讲古,田头说今,月下听戏,树荫听小曲。后来到粮食部门工作,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抽空趁闲四乡奔波,采集民间故事、歌谣、小调、方言、谚语、民俗、百家姓氏,同时探究县宝水晶,搜罗地方名人诗文。可以说,东海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朱守和留下的脚印。

为了采集苗坦之的故事,他迎风雪,冒酷暑,夏天给人送西瓜,冬天送电热毯,跑遍了东海乡镇和邻近郯城、海州等地,《苗坦之的传说》得以在《民间文学》发表;为搜集卫哲治的传说,他趁春节期间,骑车带酒走亲访友,四过蔷薇河,两爬锦屏山,跑了300多里路,采访了十多个故事。在采集《房四姐》和《刘二姐赶会》时,朱守和和好友徐福松深入马陵山区5个多月,寻找数十个会唱“姐儿溜”的“姐儿”。白天爬岭涉水走村串户,中午就以煎饼卷大葱当午饭,晚上吃的是烧饼配咸菜疙瘩,夜里接着翻录音、记曲谱、核歌词,常熬到深夜一两点,周末在乡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挖掘出《房四姐》的四五百行残句,他像修复文物碎片那样梳理完善补充为1008行长歌,打破了苏北无长歌的定论,受到专家和学者的赞赏。

朱守和是名工人,工资微薄,所有挖掘搜集民间文化的活动全部都是自费。他出发坐简陋的车,吃饭寻街头小吃,为节省开支,到了外地图书馆则伏案不起不停手抄。他患糖尿病20多年,却长期坚持带病工作。他的眼睛不好,疼痛难忍时就点几滴眼药水,脑子里还在谋划应干的事。这几年,眼睛看不清字迹,为捕捉古籍上的蝇头小字,他戴上了600度老花镜,还要用上放大镜。一年到头,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从早上六七点眼一睁,一直忙到深夜十一二点。他说他乐此不疲,以苦为乐,“这也是有滋味的生活”。

亲近邑史苦心孤诣

“东海是我家,热爱家乡是我的职责。为家乡做点事,也是我的荣耀。”朱守和对东海的历史文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搜集东海历代诗人诗作,除找老学究寻觅旧书残篇,他自费去北京、南京、上海及周边市县图书馆、档案室,还联系台湾海州同乡会和在美国当教授的表哥在哈佛图书馆查询轶人卷,终于汇集东海诗人220位共2780篇诗词,出版了东海县诗歌首部合集,使鲍照兄妹、马戴、汤国泰父女、苗坦之、朱自清、丁志磐等先贤的诗作重返故乡。

近几年,他在挖掘乡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探究起地方历史文化来。一次到曲阳古城游览,一块“朐城千古”的碑碣和十数块汉画像石引起了他的注意。“‘朐’,一般指海州古称,这里怎么会有‘朐城千古’的碑碣?朐城莫非与曲阳古城有关联?”这个大大的问号出现在朱守和的脑海里。之后他数十次来到曲阳,和老友李长柱、姚立全等文物迷,实地探究古城遗址、考据“左祖右社”规制、考究周鼎、秦印和汉画像石等大量出土文物。为寻觅“古朐”出处,他钻进了浩瀚的典籍,把《尚书》、《春秋》、《三传》、《史记》、《汉书》、《宋史》,还有各种版本的《海州志》,找来翻来覆去仔细研读,抄录笔记几十本,终于有了新发现,这就是古代“朐”最早是在东海曲阳,而不是在海州,是先有“古朐”(东海曲阳),后有“新朐”(海州),这就把东海建置史提前了400多年。这也是朱守和苦心孤诣最新的研究发现,现在他正在对证据进行互相印证,论证成熟后,他会把这一研究成果出版在反映东海历史文化的《曲阳春秋》当中。

“我一生坚持不欺人,不讨巧,不惜力。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守得住自我。”尽管已是70多岁的高龄,朱守和仍孜孜不倦地行走在挖掘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大道上,他给自己写的座右铭是“索取纵然艰辛,追求也是幸福。”他坚信,守卫传统文化,只为对得起前人,对得起今人,对得起后人,自己忙一辈子也是值得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