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卫平 刘志远 邵兴光)作为灌南县人民法院唯一的人民法庭,长茂人民法庭(简称长茂法庭)驻守于田楼镇产业大道与半岛新都商业街交叉口西北400米处,下辖两镇三园区,服务人口近30万。从农村邻里的宅基地纠纷,到企业间的合同争议,再到婚姻家事中的矛盾纠纷,法庭始终以“便民、高效、公正”为原则,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末梢,成为守护辖区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前哨”。
近年来,长茂法庭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多元解纷,在维护辖区法治秩序、化纠解纷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基层人民法庭服务群众的特色路径。
四步递进
精细服务提质效
今年春节前,长茂法庭受理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法庭工作人员在立案审查当事人提供的诉讼材料时,发现已有公布的类似典型案例,将该典型案例打印后,交由当事人参考,并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规定。该当事人随即决定不再起诉,同时向长茂法庭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案件办理不仅要讲法理,更要让群众懂情理、明流程。”基于这一理念,长茂法庭创新推行立案时案例引导、审理时辨法析理、判后释明答疑、执前督促履行的四步递进工作法,将司法服务贯穿案件全流程。
“在立案环节,我们会主动为当事人提供同类案例汇编,比如合同纠纷就给对方看合同履行的典型案例,离婚纠纷递上财产分割判例,邻里矛盾讲解相邻权处理原则,帮助群众快速理清诉求;审理过程中,法官用家常话拆解法律条款,让违约金过高、举证责任等专业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案件宣判后,干警及时开展判后释明,避免当事人因不懂流程反复奔波;执行前,通过提前与义务人沟通,引导其主动履行义务,减少强制执行环节。”长茂法庭法官告诉笔者。
这套“全链条”工作法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法庭上诉率、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等核心指标均优于合理区间,审限内结案率实现100%,连续2年无超12个月未结案件,且预测2025年底仍将保持“零超期”。
此外,今年6月初,长茂法庭还在全市法庭中率先启动速裁工作,将简易程序案件平均办理周期从40天压缩至最快10天,为群众和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案件办理质效稳步提升。
党建引领
红色力量促和谐

“基层法庭的党建工作,必须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把矛盾化解在源头。”长茂法庭党支部书记、庭长韦奇余告诉笔者。长茂法庭始终秉持这一思路,将党建与司法服务深度融合,构建起“党建+解纷”的工作格局。
长茂法庭将“党建+审务工作站”纳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制定《十二条事项办理指南》,明确党员干警职责:每月开展1次法治宣讲,每季度梳理1次辖区矛盾隐患;驻村党员干警带头与15个村委会共同修订《村规民约》,将彩礼上限、邻里互助等群众关切问题写入其中,用接地气的规矩化解家长里短;针对家事纠纷多发问题,设立家事调解室与法律咨询室,党员干警轮流值守,今年以来,已成功调解婚约财产、子女抚养等纠纷22起,让家庭矛盾在温情调解中化解。
为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长茂法庭党支部与辖区基层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协同开展法治宣传、纠纷调处等工作。同时,长茂法庭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专业人才+基层力量”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动解纷。其中,由法庭党员干警及检察室、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员负责法律指导、复杂纠纷研判与调解培训。特邀调解员、网格员、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基层力量,承担纠纷排查、简易速调及专业对接。纠纷发生当天登记并分流,复杂纠纷48小时内制定联合调处方案,调解不成的再引导进入诉讼程序解决。
今年9月,在浙江某种子公司与本地250余户村民的群体性种子质量纠纷中,长茂法庭党员干警联合灌南县堆沟港镇综治中心、灌南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逐户倾听诉求、讲解法律,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250余户村民的损失得到妥善赔偿,未有一户纠纷流入诉讼环节,长茂法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建引领解纷”的力量。
在这起“稻种纠纷”中,250余户村民从同一家种子公司购买稻种,却都出现发芽率低、长势不均等问题。受损农户多次找某种子公司要求赔偿,但因涉及户数较多、诉求分歧较大、责任认定困难,矛盾有扩大风险。
长茂法庭迅速介入后,研判确定“整合多方力量、兼顾法理情”的解纷思路,分组开展实地走访、农田查勘、证据固定、资料收集与因果关系认定等工作,并同步进行法律释明和类案检索,引导矛盾纠纷双方理性沟通。在此期间,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的案例向当事人传递非诉解纷优势。经过近一周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解,某种子公司以现金或提供检测合格种子的方式对农户进行补偿,250余户农户权益得到实质保护。
长茂法庭党员干警还联合检察室、司法所、派出所入驻法治薄弱村,编写典型案例白皮书并定点展播100余次,让法治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如今,辖区已有2个自然村实现连续2年无诉讼,成为“无讼村”建设的典范。
特邀调解
多元合力解纠纷


“并非所有纠纷都要走进法庭,诉前调解往往是更高效的选择。”基于这一理念,长茂法庭构建“特邀调解+专业团队”的多元解纷模式,为群众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解决路径。
长茂法庭从辖区行业专职、专技领域人员中选聘7名特邀调解员,涵盖市场监管、农业技术、劳动关系等领域,并指定2名干警担任调解指导员,定期开展培训,提升调解员专业能力。
在调解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主动告知当事人先前调解不收取诉讼费用,引导其优先选择非诉方式化解。今年以来,特邀调解员已成功调解合同纠纷、农资纠纷等案件40余起,平均调解周期仅7天,大幅缩短了纠纷化解时间。
同时,长茂法庭还通过“庭所共建”培育50余名“法律明白人”,让法治力量扎根基层。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团队”与“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法官带头深入企业、田间地头,就近调解纠纷。法庭还在显著位置公示非诉讼纠纷解决流程及优点,依托镇政府、村(居)委会引导群众了解非诉解纷优势,让多渠道解纷理念深入人心。
“要不是你们耐心做调解工作,我们两家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和好……”今年夏天,在灌南县田楼镇,陈江、陈海(均为化名)兄弟两家人携手下田投入小麦抢收,他们对到现场回访的法官表示由衷感谢。此前,长茂法庭通过“一庭两所”联动调解机制,成功化解一起持续10年的兄弟之间土地纠纷,既修复了手足亲情,又确保了不误农时生产。
在这起纠纷中,当事人系同胞兄弟,因父母赡养问题及责任田分配问题积怨多年。父母相继离世后,矛盾进一步激化。前段时间,正值“三夏”抢收关键期,双方因麦收问题再起争执:一方坚持收割,一方执意阻拦,不仅耽误农时,还影响周边农田灌溉。当地多元融合调解中心多次调解未果后,遂向长茂法庭求助指导纠纷化解。
长茂法庭接到求助后,立即启动矛盾纠纷联动化解机制。法官认真研判案情,发现纠纷事实清楚、争议焦点明确,具备调解基础。法庭随即联合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及村委会组建专项调解工作组,并指派经验丰富的特邀调解员全程参与。
调解过程中,工作组首先由调解员分别与当事人沟通,了解真实诉求,疏导对立情绪;随后组织多部门实地勘察争议地块,查阅历史地籍档案,厘清事实依据;最后在法官主持下开展面对面调解,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进行讲解。
经过多轮耐心调解,兄弟二人终于放下成见,达成和解协议。令人欣慰的是,调解协议签订当天,两家人就携手抢收小麦。此次“一庭两所”联动调解土地纠纷,充分展现了多元解纷机制的强大效能,既有效化解了群众的矛盾纠纷,又维护了乡村的和谐稳定。
融合法庭
科技赋能强治理

为打破司法服务的空间限制,长茂法庭创新打造融合法庭,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网络深度绑定,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长茂法庭对接辖区所有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村审务工作站的线上“云调解”终端,实现“调解、确认、送达”功能一体化,群众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或村里的调解室,就能视频连线法官,申请司法确认、接收法律文书。乡镇调解员遇到复杂案件,也能随时通过终端请法官线上指导,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线下,长茂法庭拓展与各村(居)委会的合作渠道,协同开展风险排查、纠纷化解、法治宣传等工作20余次。在一次乡村道路安全排查中,长茂法庭发现部分路段存在护栏缺失、限高限宽设施不规范等隐患,立即向当地镇政府出具司法建议,推动整改。整改后,辖区涉乡村道路隐患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同比下降40%,从根源上减少了矛盾发生。
得益于融合法庭的全方位服务,长茂法庭一审民事新收案件率已实现连续 4 年下降,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从四步工作法的精细服务,到党建引领的红色担当,从特邀调解的多元合力,到融合法庭的科技赋能,长茂法庭始终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将司法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今后,长茂法庭将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更优质的司法服务守护辖区平安,为基层法治建设书写更多为民答卷。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