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流入”变“融入” 赣榆区多元共建暖“新”共同体


(□ 孙晨晨 刘坤 杨晶晶)城市的街巷里,外卖骑手穿梭如织,货车司机奔波不息,网约车司机日夜兼程……新就业群体用汗水串联起城市的运转脉络,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赣榆区聚焦新就业群体在生活便利、技能提升、劳动权益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持续深化“新心相连,榆快服务”党建品牌,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物流园区等各类阵地资源,让一个个服务站点成为温暖人心的港湾,在城市与新就业群体之间架起了双向奔赴的连心桥。

精准调研绘蓝图

“红色矩阵”织密服务网

“以前办手续,找窗口、交材料,全是自己来。现在‘货车司机之家’配备了帮办员,全程指导协助。我这给新车上牌,一趟就搞定,效率没的说。”前来办证的沙河镇郑巷村货车司机梁永新称赞道。这背后,是赣榆区精准对接需求、科学布局服务阵地的不懈努力。

为实现需求端与供给侧的精准匹配,赣榆区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动区委社会工作部、市场监管局等5个部门深入一线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收集新就业群体在规模结构、地域分布、服务需求3大方面共121项关键信息。为精准服务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让服务工作有了清晰的“导航仪”。

依托“1+5+N”“红色矩阵”体系(1个区级党群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5个行业服务枢纽为支点,N个社区、商圈“暖心小栈”为末梢),赣榆区对服务站点布局进行系统优化,实现了商圈、社区、交通枢纽等新就业群体活跃区域全覆盖。

如今,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共计102个,其中今年新打造5个,优化提升51个。走进任意一个服务站点,饮水机、应急药箱、免费Wi-Fi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50余家站点还增设了阅览角、政策咨询区等功能模块,真正实现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让新就业群体在奔波之余,能找到一个歇歇脚、充充电、解难题的温馨家园。

机制创新激活力

“能量补给”赋能成长路

“开海在即,这场直播培训来得太及时了。主播教的话术和互动技巧全是干货,这下我直播卖海鲜更有信心了。”刚参加完职业技能培训的海头镇海前村村民王子璇难掩兴奋。

在黄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场以“山海连新榆她同行”为主题的权益保障讲座温暖开讲,30余位新就业群体女性从业人员齐聚一堂。专业律师围绕婚姻家庭、劳动保障等热点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律知识,提供一对一法律咨询,互动环节大家争相提问,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平时遇到劳动纠纷不知道该找谁,这场讲座让我学会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外卖骑手李女士说。

为确保站点建得好、用得住、活起来,赣榆区着力构建“区级指导、镇级负责、站点主抓”的协同管理机制,明确站点管理主体和责任人,建立日常维护、物资补给、安全巡查等制度,创新推行“基础服务+特色活动”模式。今年以来,赣榆区每月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心理调适沙龙、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共计80余场,为新就业群体持续补充“精神能量”与“技能补给”,累计参与人数超1600个。

暖心服务显担当

“四季关爱”点亮幸福城

“以前总觉得我们是城市的‘过客’,现在有了这些站点,感觉被惦记着、被尊重着。”网约车司机宋明昊感慨。

为提升新就业群体幸福指数,赣榆区围绕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全年不间断地提供多元化、有温度的服务。酷暑时节,赣榆区开展“夏日清凉榆新守护”系列活动,在吾悦广场、时代广场等8处商圈设置“爱心补水站”,持续供应免费绿豆汤及矿泉水,累计服务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超1200人次,打通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最后一公里”。针对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问题,赣榆区开办“爱心暑托班”,配备专业教师和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防护等服务,累计接收新就业群体子女80余名,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暖心升级。

如今,新就业群体也会主动融入基层治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力量”。他们利用走街串巷的优势,参与政策宣传、文明劝导、隐患排查等工作。在“厉行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宣传活动中,骑手们化身“宣传员”,向商户和居民发放倡议书。“能为城市发展出一份力,特别有成就感。”一名外卖骑手志愿者说。

从“夏日送清凉”的细致关怀,到“暑期爱心托管”的家庭支持;从“金秋助学”的梦想助力,再到“暖‘新’冬日”的寒冬守望,四季不同,但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始终不变。如今,在赣榆区,一个个小而精、暖而实的服务站点,正如同星星之火,点亮新就业群体的奋斗之路。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