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吉珂 徐欢 韩俊锋 刘雪明)11月20日,初冬时节的锦屏山麓,刘顶一采石场宕口的坡面上,新种的植被已扎根生长,墨绿色的生态长袋沿着陡坡铺展开来,将曾经裸露的岩石覆盖。几名养护人员穿着厚外套,背着喷雾器在坡面作业,为植被补充养分。目前,海州区17处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通过了市级专家验收,正等待省级销号验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锦屏山一度遭遇无序开采,先后出现多个采石场,形成了凹陷式宕口,有引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对局部山体地形地貌景观也造成了一定破坏。目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海州区正以坚实有力的行动,修复矿山昔日生态“疮疤”。
据了解,海州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是我市重点项目,全区共有17处废弃露天矿山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总修复面积1442亩,总投资8000万元,由瀛洲集团负责施工。该项目旨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对裸露边坡进行削坡减载、复绿、废渣治理,平整、绿化宕底废弃地,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项目分3年实施,2023年完成40%修复面积,2024年完成70%修复面积,今年完成全面修复。
“修复工作不仅关乎生态环境,同样关乎周围居民的安全。”瀛洲集团工程部的颜士帅告诉笔者,当路村宕口位于花果山街道辖区内,宕口下有一户村民,因修复过程需要多次进出居民家的院落,工作人员一度遭到村民抵制。“偶尔有落石,村民会自己爬上去敲。”颜士帅说,为了周围村民的安全,他和花果山街道工作人员反复与村民沟通,终于打开了村民的心结。破解进场难题后,团队迅速进行高次团粒喷播作业,安装主动防护网。经过大半年的生态恢复,现在该宕口已见新绿。
不同宕口具体条件不同,修复治理方式各不相同。刘顶一宕口最高处有110多米,坡度在60度到70度之间,宕口下是水塘,没有作业面。“这个宕口施工难度很大,在清理危岩后,我们采用打锚杆的方式,等锚固以后,植生袋,在山坡上铺养护管带,拉主动防护网,成为省内第一个采用生态长袋修复工艺的项目。”颜士帅告诉笔者,在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每周至少进行5次喷水养护,输送有利于种子生长的养分,后期养护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瀛洲集团因地制宜采取人工复绿、封闭管养、自然恢复等措施,所有宕口治理均以生态恢复为主,主要采取的工艺措施有危岩体清除、人工清坡等对边坡进行防护,采取植生孔、普通喷播、高次团粒喷播、植生袋绿化等多种工艺措施恢复生态绿化。
“生态修复不是终点,而是绿色发展的起点。”海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海州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系统推进废弃宕口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刘志洲山转型为山地体育公园,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就是生态修复的一个优秀案例。接下来,海州区将在完成宕口修复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文旅”模式,厚植绿色根基,让生态修复成果惠及民生、助力发展。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