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90后”创业者李轩:方寸甲片“戴”动家乡共富


(□ 杨锐冰 陈兵 段丽丽)11月20日,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在这场汇聚了超过1500家文化单位与品牌的盛会上,“90后”创业者李轩带着他的穿戴甲产品登上展会舞台,向八方来客展示指尖上的时尚艺术。11月21日,他又亮相第六届连云港技能状元大赛收官现场,荣获手工穿戴甲设计专项赛一等奖。

一枚枚方寸大小的甲片,不仅承载着他对极致美学的追求,更浓缩了他在“十四五”期间经历的关于指尖经济的华丽蜕变。五年光阴流转,李轩从水晶产业的继承者,转身成为穿戴甲行业的领军人物,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产业促创业、创业带就业”的富民新路。

日前,走进东海县穿戴甲展示中心,李轩正专注地凝视着手中一枚刚完成研发的穿戴甲新品,指尖轻触,眼神锐利,像是在与一件微缩艺术品进行着无声的对话。

“我2013年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原本有机会在南通开启设计师生涯,但家乡‘世界水晶之都’的产业血脉和家族的水晶生意把我召唤回东海。”李轩坦言。

2016年,李轩与爱人共同创立“晓轩珠宝”,从淘宝的水晶拍卖起步,在电商浪潮中摸爬滚打,逐渐掌握了线上运营的精髓。2019年,当穿戴甲市场初露锋芒,李轩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微小商品背后潜藏的巨大机遇———它或许正是打开家乡留守妇女就业困境的那把“金钥匙”。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海人,我太熟悉那种场景了:村里的姐姐、阿姨们望着外出打工的同乡,眼里满是对增收的渴望,却又被家中老人和孩子牢牢牵绊。”李轩坦言,这份“挣钱顾家两难全”的困境,深深触动了他。如何让这些勤劳的妇女实现“左手抱娃、右手挣钱”的梦想?李轩想到了穿戴甲。这个产业门槛相对较低、工序可拆分,非常适合居家灵活就业。

他依托东海县人社部门的政策扶持,开始在乡镇设立居家加工点,甚至为偏远村庄的宝妈们开通了“线上接单+上门送料”的贴心服务。短短几年,一枚枚精美的甲片,通过无数双巧手,将梦想编织进现实,点亮了乡村妇女的生活新希望。

随着穿戴甲行业的火爆,跟风者众,同质化竞争加剧,价格战硝烟弥漫。李轩深知,仅靠低价无法长久立足,唯有注入灵魂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他决定走一条“差异化”之路,而突破口,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他组建起专业研发团队,一次次拜访非遗传承人,潜心研究如何将那些沉淀千年的艺术之美,“穿”上小小的甲片。掐丝珐琅的精致华美、大漆的温润古朴、螺钿的流光溢彩、皮影的灵动传神,都成为他汲取灵感的源泉。研发“青花瓷系列”时,团队反复比对实物瓷片,仅釉色的调配就试验了上百次,只为在方寸之间还原那份独特的东方神韵。

文化赋能的效果立竿见影。李轩精心打造的四大国风系列穿戴甲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热捧。“一位上海的客户看到我们的掐丝珐琅系列,当场就订了500单作为送给国外客户的伴手礼。”李轩回忆道,这让他更加确信,文化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搜索“国风穿戴甲”,来自东海的产品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小小的甲片,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扬帆出海。李轩敏锐地抓住我市的港口优势和跨境电商政策红利,将穿戴甲销往海外。有趣的是,欧美客户不仅下单踊跃,还常常留言询问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一枚甲片,俨然成了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创业路上,李轩始终铭记初心:“产业做起来了,不能忘了家乡父老。”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宝妈和返乡青年,他联合人社部门推出了“创业孵化计划”。人社部门负责兑付创业补贴、提供“美甲贷”等金融支持,李轩则免费提供设计指导、赠送设备、对接订单资源。五年来,已有100多人在他的帮助下成功开设个人工作室,平均每家带动3到5人就业。

白塔埠镇的小周,曾经在外漂泊打工,加入孵化计划后,如今工作室月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还带动了村里5位姐妹一起致富。

对于残疾人群体,李轩更是倾注了特别的关怀。近五年,他与人社部门合作推出“助残穿戴甲就业项目”,专门开发了甲片分类包装、质检、轻量彩绘等适合残疾人操作的岗位。车间里配备了可调节桌椅、防滑地板,并安排专人进行一对一培训。

聋哑姑娘小吴,加入项目前长期待业,如今不仅能够独立完成制作,还成为了技术骨干,每次见到李轩,她都会用手语比划出真挚的“谢谢”。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培训残疾人300余人,帮助100多位实现了稳定就业,月收入超过2000元。

作为“指尖”上的美学载体,穿戴甲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越来越多的人群。李轩的设计理念也从最初的皮影、剪纸、青花瓷等传统文化符号,拓展至苏绣主题的细腻、繁花主题的浪漫、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私人定制。他的产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也让他收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感动。“上海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人,在网上看到我的故事后,专程来到东海找我交流,想了解我从事穿戴甲设计的初衷。还有外地同行特意赶来,探讨穿戴甲产业的发展意义。”李轩说,这份因小小甲片而生的连接,这份通过文化赋能产业所获得的自豪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

11月20日,李轩带着上千副精心设计的穿戴甲产品,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碰撞中,他对行业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站在新的起点,他心中酝酿着更大的蓝图:尽快建成个人收藏馆,系统性地展示穿戴甲的艺术演变;培训更多专业技能人才,为产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设计出更多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具美感与文化深度的产品。他目光坚定:“我要让东海穿戴甲的名气更响,让这枚承载着梦想与文化的‘小甲片’,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李轩的五年,是个人事业腾飞的五年,更是东海穿戴甲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制造到文化赋能、从富民产业到文化使者的五年。这枚小小的穿戴甲,在“十四五”的浪潮中,不仅拼出了指尖经济的美学高度,更拼出了一条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产业与民生、贯通本土与国际的创新发展之路。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