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莹 刘茜文 杨子 通讯员 高原 王瑞敏)11月21日,笔者从“和气一号”核能供汽碳足迹因子发布会上获悉,位于港城的国内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正式发布碳足迹因子。数据显示,核能供汽碳足迹因子是燃煤热电联产蒸汽的1/600,是天然气热电联产蒸汽的1/100。该数据发布意味着我国初步构建起核能供汽项目工业蒸汽碳足迹因子测算体系,将有助于核能供汽技术在更多应用场景使用,促进核能综合利用和工业转型升级。
“和气一号”是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汽项目。该项目运行以来,为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提供480万吨工业蒸汽,每年可为石化基地节省70多万吨碳排放指标。为了充分挖掘该项目的绿色“能量”,江苏核电以“和气一号”为抓手,系统构建了核能供汽碳足迹因子测算体系。
“和气一号”核能供汽碳足迹因子是指利用核能将海水转化为工业蒸汽,每千克蒸汽在全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了保障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和合规性,该项目研究团队按照国内国际产品碳足迹量化标准,联合碳足迹核查专业团队,以“和气一号”投产一周年为核算周期,通过查验设备铭牌、查阅文献报告等方式得到了90%的实测数据。
作为研究较少的能源碳足迹因子测算体系,核能供汽碳足迹因子测算没有既定的模式。江苏核电研究团队参考核能发电碳足迹测算体系,构建了覆盖核燃料、核电机组、海水淡化系统、能源站等设施全生命周期、全生产流程的核能供汽碳足迹测算体系。江苏核电专家咨询组组长周萍介绍,“和气一号”碳足迹因子测算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全链条碳足迹追溯网络。
简单说,研究团队在构建测算体系时不仅需要考虑核能供汽独有设施在工程建设、运行维护以及退役拆除阶段的碳排放量,还要按一定比例叠加关联核电机组、厂区公用设施及核燃料循环全生命周期产生的碳排放量。
这些数据可不是随便挑选的。以工程建设阶段为例,研究团队需要测算所使用的碳钢、碳钢无缝钢管、不锈钢/合金钢、混凝土、玻璃棉、岩棉、铸造生铁、钢筋、柴油等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相关设备在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可以说数据来源全面、科学、可靠。
此外,工业领域蒸汽的产生方式、生产效率和品质特征各不相同。江苏核电研究团队还创新性采用了基于质量和能量的双因子测算方法来说明生产1千克蒸汽或1兆焦蒸汽的碳排放量。
周萍说,他们还将编制核能供汽碳足迹量化标准,搭建核能供汽碳足迹因子动态跟踪平台,并将携手权威第三方机构和高校院所,针对核能供汽项目开展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研究,量化核能供汽的减排效应,让每一吨蒸汽不仅能提供热量,还能创造碳价值。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