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莹 连科 何苗 吕丰 郑蕊)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其中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连云港籍科学家程涛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笔者第一时间采访到新当选的程涛院士。“我出生在新浦(即现在海州区),在墟沟(连云区)长大。不管走多远,我心中依旧牵挂家门口那片波涛汹涌的黄海。”程涛院士回忆在港城的生活时感叹。

程涛始终难以忘记家乡的山水,他说,连云港勤劳、勇敢、聪明、豪爽的城市气质,塑造了他好学刚强的性格,让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这位从山海之间走出的院士,已经成为中国血液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的专家。让我们走近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院长程涛。

故乡的山水不只是乡愁的寄托,更是游子心中最美好最深刻的记忆。“我出生在海边,大学在上海读书,后来在波士顿哈佛做科研,如今在天津做研究,我的前半生每个关键节点都与‘海’密不可分。”程涛仿佛天生与海结缘,当被问及最爱的海在哪,他笃定作答:“当然是故乡的海。”
家庭崇尚学习的风气,让程涛从小就意识到读书才是出路,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我小学时期,先后在墟沟小学、解放路小学就读。中学时期,我在墟沟中学(即现在的连云港高级中学)读书并成功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程涛说,在他看来,每个人成长的道路虽然不同,但是尽早树立远大的理想至关重要。一个会学习的人就是能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这条道路上,引路人非常重要。程涛说,中学期间,他从赵敬堂等老师身上收获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时,程涛以生物满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获医学硕士学位。
从港城踏入上海校园,程涛踏上了漫长的求学路程。在学校期间,程涛加入了学校的生化兴趣小组。在这里他做了自己的第一个科学实验——分离血小板。这个实验开启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程涛最终选择血液学方向是因为他的一位同学。这个同学学习拔尖,同程涛的关系也非常好,大学二年级时不幸得了白血病去世了。这让程涛立志深耕血液学研究领域。“我希望这样的悲剧越少越好。”程涛回忆说。
此后,程涛在血液学及其相关领域一路攀登。“学术研究有时候就是突发奇想,我很幸运遇到一批好老师,他们秉持宽容的教育理念,‘放任’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自由成长。”程涛回忆说。
研究生毕业后,程涛为了追寻理想,前往美国求学。他陆续在美国希普癌症研究中心、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从事科学研究。丰富的科研经验为他后天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1998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讲师,后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随后,他又担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2007年全职回国,从事血液学等相关技术研究。


程涛深耕血液学和再生医学领域38年。针对放化疗、骨髓移植或严重核辐射损伤所致造血障碍难题,程涛聚焦造血干细胞(HSC)领域开展系列研究并取得系列原创发现。他创立“干细胞效能”学说,发现具有超级移植效能的HSC,并揭示其失能关键机制;提出“血液生态”概念,解码其形成与重塑规律,制定血液生态重建新策略并获临床验证;建立修复冻存脐血造血活性新方法,开发新型造血细胞系列产品,拓展临床应用场景。
近年来,程涛院士不断加强与连云港的联系,并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分级诊疗合作机制。与此同时,程涛院士还与恒瑞、豪森、正大天晴等港城企业开展血液相关药物临床开发合作,参与了一批重点化药的临床医学项目。当前程涛院士团队还拟与港城药企开展细胞治疗新产品开发合作。
今年中秋节,程涛回港城看望母亲,专门带着孩子到自己小时候捞虾皮、捡海蜇的地方逛逛,重温那片熟悉的海。他说:“故乡的那片海依旧生机勃勃。这片充满希望的大海,永远是我的牵挂。”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