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五年耕耘绘蓝图 砥砺奋进谱新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十四五”工作回顾


(□ 李江 夏燕红)“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扣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全面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主动担当作为,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精彩的答卷。

五年来从顶层设计到蓝图落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绘制完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聚焦顶层设计,树立全域国土空间思维,推进“多规合一”。2023年,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省政府批复,从整体上谋划了全市到2035年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勾勒了全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同步推动编制专项规划29个,完成详细规划编制成果40项,实现市区详细规划“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构建“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乡村规划体系,全市1155个规划发展村村庄规划完成编制并获批复。基本建立了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更加严格。统筹划定了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充分发挥“三区三线”底线管控作用,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实施统一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通过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等逐级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战略、约束性指标、空间结构、规划控制线、设施布局等,实施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实施,“一张蓝图干到底”。

五年来从政策赋能到项目落地,助力经济发展回升向好

一揽子政策大力支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先后制定了《关于落实省、市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用地用海用林要素保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持续推动全市经济回升向好的通知》等文件,不断优化自然资源要素服务保障政策,助力经济回升向好。

规划发展空间全面保障。《连云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56平方公里,为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做好空间保障。结合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需求,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动态优化,完成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7536亩,有效保障了地方重点产业、民生工程等用地需求。

自然资源要素精准供给。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分配跟着效率走”的基本原则,实行“预先申报,重点保障,优先供应”的重大项目重保优供机制,科学高效地配置资源要素保障,实现省市重大项目用地计划“足额高效,应保尽保”。“十四五”期间,全市保障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4.38万亩,供应用地15.29万亩,获批使用林地1.29万亩,新增确权用海52.14万亩,矿山出让资源总量4.33亿吨成交总价89.48亿元。省级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率达100%,市级重大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率提升至99.36%,有力保障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五年来从地上地下到上山下海,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

存量土地资源提质增效。大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批而未供土地处置4.68万亩、闲置土地处置1.27万亩、盘活利用低效用地6.69万亩。深化实施产业园用地提质增效行动,全市新上工业项目用地平均容积率提升至1.1。积极破解要素流动壁垒,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和“国有+集体”建设用地跨权属组合供应工作,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进一步激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要素。

海域资源价值有效显化。积极探索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新路径,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由二维平面升级到三维立体空间,为海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基本实现工业管廊架、围海养殖、核电温排水、海上光伏立体分层使用海域,全市立体分层设权海域面积累计达8.25万亩。完成了全省首例养殖用海海域水体、水面、海床的三维立体确权,极大地提升了海域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推广多亩养殖用海市场化配置,海域使用金由原本的每亩5至20元最高竞价到每亩30至180元,最大限度发挥了市场竞争在价值显化中的作用,实现海域资源保值增值、集约高效利用。

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实现突破。先后开展了10余个找矿项目,提交了省内首个晶质石墨矿床,填补了江苏省该矿种的空白。首次在苏北地区发现萤石矿床,实现苏北地区萤石矿产从无到有的突破。首次在苏北地区发现可供提纯SiO2纯度至4N8的脉石英和石英岩型高纯石英原料矿,预期可提交矿产地1处。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不断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全市在产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达100%。

五年来从国之大者到行之要务,耕地保护红线牢牢守住

耕地保护责任全面压实。坚决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推动耕地保护融入基层治理,设置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管理网格,全面压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构建上下贯通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建立“人田对应”的“人防技防”联合保护机制,实现耕地保护精准监管。用好用足耕地保护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与违法用地整改工作挂钩的奖励机制,累计发补偿激励资金5193.97万元,激发各地耕地保护工作的能动性。

耕地保有量超额完成。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管理,积极推进耕地流出整改,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有序推进存量违法用地整治,土地违法违规“清零”行动整改率83.13%,土地违法违规“动态清零”行动整改率86.76%,新增违法违规乱占耕地问题整改率99.06%,历年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率超90%。推进土地整治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补充耕地后备资源。“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3.02万亩,新增耕地2.79万亩。现全市实有耕地558.5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内存在耕地475.99万亩,均超额完成下达任务目标。

五年来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生态颜值价值同步跃升

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修复,编制《连云港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努力构建城市、山体、海洋交融共生的特色生态空间新格局,推动生态颜值与价值同步跃升。

森林资源有效保护。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全市设立四级林长。创新林长合作机制,与山东省临沂市签订省际跨域林长制协作联动框架协议,加强苏鲁省际毗邻区的林业资源保护与协同发展。推进国土绿化量质并举,“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3.31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115.6万亩,建成省级绿美村庄172个。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7.4%,全市有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3家,省、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1家。

废弃矿山全面治理。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重点对位于交通干道沿线、城市规划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节点位置的废弃矿山开展地质环境治理。“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94万亩,其中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5573亩废弃露采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完成,矿山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海岛岸线焕然一新。实施海岛岸线修复工程,组织编制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生态修复方案,建设生态化海堤15.3公顷,赣榆、灌云修复岸线超11千米,有效增强了海岸线的抗侵蚀能力,保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连岛作为全省唯一获评全国“和美海岛”。连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湿地功能显著提升。高效率推进互花米草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2.8万亩,超额完成省级目标任务。对临洪河口等20余处湿地进行修复,累计修复湿地1.13万亩。建成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4处市级湿地公园,56处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3.5%,湿地保护率达42.6%,湿地保有量达到20.38万公顷,成为候鸟迁徙的天然乐园。

五年来从深化改革到创新服务,便民利企成效可感可及

审批服务改革不断发力。推进窗口规范化建设,推行“一窗受理”模式,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开展“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政务服务。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最多见一面比率达到100%,政务服务网已认领六类行政权力事项即办率至72.5%,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结时限与法定时限压缩达到91%。全面实施“全空间覆盖、全要素保障、全流程管控、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四全”工作模式,构建了市、县区、乡镇三级项目要素“审批专员”服务保障工作网络,畅通重大项目报批绿色通道,重点项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率稳步提高至99.68%。全面实行用地用林合并审批,落实“一并受理、一次告知、同步审查”,工作效率提高50%。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创新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不对应+”审批模式,构建“即申即办、随机派件”的验线“不对应+告知承诺”审批新模式,实现审批效率提升90%以上。

不动产登记服务提档升级。在全国率先推行全市域不动产登记“不对应”审核服务工作模式,平均办结时限缩短至半天以内,不动产登记成为全国创新服务模式策源地。完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税费一次收缴、后台自动清分”。推行无叫号智慧大厅,群众等候时间大幅压缩。打造“全程网办”为主、线下帮办为辅的服务体系,推出“在线电子委托见证”服务,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降低公证办理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有效解决群众委托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不够便捷问题。推广不动产电子证照应用,有效实现“减证便民”。构建开放式登记网点布局,实现“就近可办、多点能办、全市联办”。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不动产登记服务体系,实现“竣备即发证”“交地即发证、发证即抵押、抵押即放款”,常态化开展“交房(地、海)即发证”,实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交地即通电”。

五年来从制度建设到管理效能,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强化自然资源重点领域立法制规,提请市政府出台7项规范性文件,制定23项部门规范性文件。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程序,理顺事权分配。建立行政调解机制,成立行政调解委员会,配强行政调解专业队伍,梳理自然资源行政调解职责清单,及时有效化解自然资源领域争议纠纷。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实现执法和法制审核双覆盖。

执法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创新打造执法监管样板市,出台《土地违法行为执法“观察期”制度实施细则》《连云港市新增违法占用耕地快速处置工作规程》《连云港市土地执法重点地区管理办法(暂行)》,强化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全过程全流程监管监督。组建自然资源执法工作协调机制,制定《连云港市海洋行政委托执法工作流程》,与连云港海警局签订执法合作配合协议,完善沟通会商工作机制。消除监管盲区,将自然资源管理事务融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建立苏鲁边界自然资源保护协作机制,在跨省毗邻地区构建起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执法格局。深化与公检法司等部门协调联动,探索优化简化裁执分离工作模式及路径。执法队伍建设成果显著,2024年,获评自然资源部“全国优秀案卷办案单位”及全省执法比武团体一等奖。

基础测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持续丰富,实现全市陆域大比例尺地形图和18至20级电子地图数据全覆盖,完成全市陆域7626平方公里地形级实景三维、中心城区477.28平方公里的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制作,初步搭建了连云港市三维数字空间底座。成功申报新型基础测绘实体数据库建设省级试点和“一张图”地理底图省市同建试点,构建省市县协同高效生产模式。

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以自然资源“一张图”建设为核心,构建了统一的坐标基准、数据资源目录和共享管理机制,完成了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及自然资源确权等全域产权底板数据汇交,为自然资源精细化治理提供了统一、权威的“底图”。全面启动“一码统管”建设,构建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管理体系,在规划、用地、用海等环节记载不动产单元代码,有效支撑用地用海“零材料”受理等改革,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各环节精准关联与业务协同。推进“智慧审图”系统全覆盖,实现经济技术指标、规划控制指标自动审查和“不见面”审批。全面启用电子章印及电子证照,支撑线上审批。建成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为核心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实现高效的安全监测、预警、分析和响应。

自然资源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制定《市森林防火规划》《森林防火专项整治方案》,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实现全市重要地灾隐患点自动监测全覆盖。构筑“海、陆、空”一体的海洋预警监测体系,建立覆盖全城、上下衔接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普查办通报推广。抓社会稳定安全,妥善处理信访矛盾纠纷,推进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走在全省前列。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