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卫平 刘志远 李思宇)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东海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前沿阵地”作用,以县城为中心,在辖区东西南北分别设立白塔、双店、房山、青湖4个人民法庭(以下分别简称白塔法庭、双店法庭、房山法庭、青湖法庭),构建起“以点带面、全域覆盖”的司法服务网络,把化解纠纷的“最后一公里”变为“服务零距离”。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东海县人民法院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青湖法庭获评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双店法庭被确立为全省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其打造的“老乡好”工作品牌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品牌。全县4个人民法庭审判质效持续走在全市前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一抹亮眼的法治“枫”景。

“融合法庭”
解纷“一站式”
“多亏了‘融合法庭’,法官和调解员一起调解,不仅解开了我们两家的‘心结’,问题也实实在在解决了。”一起涉及土地和房屋的纠纷,在东海县石梁河镇南辰村的“融合法庭”画上了圆满句号。
东海县人民法院立足矛盾纠纷化解最前沿,紧扣“及时”和“就地”两个关键词,大力推进“融合法庭”建设。通过整合资源、融合信息、聚合力量,搭建起法院与基层解纷力量“双向奔赴”的平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司法服务。
在青湖法庭“彩虹家事调解工作室”里,20起涉民生系列案通过诉调对接顺利化解。在该系列案中,因装修公司突然“玩消失”,公司员工、业主、材料供应商心急火燎,8名业主、11名材料供应商和2名劳务人员陆续向东海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员额法官、调解员、法律工作者等多方参与调解,最终,经过近1个月的联动调解,装修公司同意及时退还剩余装修款项,支付拖欠劳务费和材料款,该起批量纠纷得以一并实质化解。
配齐配强基层法庭人民调解力量,是“融合法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东海县人民法院加大基层纠纷调处能力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对“法律明白人”、基层网格员以及县人大选派的人大代表开展专题业务培训。同时选取典型案例,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基层干部旁听庭审,切实提升基层解纷水平,促进全县诉调对接工作获得全面突破。
目前,白塔、双店、房山、青湖4个人民法庭已全部与地方党委政府对接,在乡镇综治中心、法官工作室、审务工作站等处挂牌成立“融合法庭”,实现人民法庭与乡镇、村(社区)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平台无缝衔接。
“融合法庭”不仅是解纷阵地,更是普法课堂。法官在这里不仅是裁判者,更是倾听者、调解员和普法员,推动法治宣传常态化,从源头上预防纠纷。“听了陆法官的讲座,我们老年人心里更有底了。”东海县驼峰乡古庄村一位村民在听完法律知识讲座后表示,“以后遇到上门推销‘特效药’、低价旅游陷阱,肯定得多留个心眼,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
各人民法庭还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将法官融入乡村、社区、网格、学校、企业和军营,协助排查矛盾、开展诉前调解、进行法治宣传,让司法为民的底色更加温暖。

特色调解
精准“开药方”
青湖法庭辖区坐落着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海陵湖),还有鲧禹文化发源地羽山。该法庭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妥善化解涉渔业、旅游纠纷,在遏制非法采砂等方面积极作为,用司法力量守护生态环境资源。
不久前,青湖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水产品买卖合同纠纷。张某本是某公司的老客户,但因张某拖欠5万多元货款,双方对簿公堂。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有长期合作基础,从修复关系、化解矛盾出发,多次沟通,最终找到突破口:张某并非恶意拖欠,而是经营困难。在法官协调下,某公司同意减免部分本金和利息,并接受分期付款,双方握手言和。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东海县人民法院4个人民法庭结合辖区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调解工作。青湖法庭设立水上巡回审判站和特色农业巡回审判站,发挥“王广银调解工作室”品牌效应;白塔法庭在工业园区建设“融合法庭”,为吊车企业等特色产业排忧解难;双店法庭聚焦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老乡好”品牌,专项化解再生资源行业纠纷;房山法庭利用“融合法庭”高效调处涉村土地纠纷,服务乡村振兴。
承包农田,开挖鱼塘,变身“塘主”,乍一听是条致富的“好路子”,实际上却可能“踩”上法律的红线。房山法庭在受理的一起土地纠纷案件中,王某从同村村民手中承包土地并进行特色农田改造,后将案涉土地转租给张某。张某联合其他两人合伙经营,在原本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上,开挖鱼塘进行水产养殖,改变土地用途。王某多次与张某协商,要求张某将鱼塘恢复为农田,张某不予理睬。经当地村、镇工作人员多次组织调解无果,王某将张某诉至法庭。
时值农忙时节,承办法官了解案情后,决定上门巡回审理,化解双方的纠纷。法官现场告知私挖鱼塘破坏基本农田是违法行为,要求张某立即整改,恢复土地原貌。在法官的释法说理下,张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意将土地恢复原状,双方握手言和。
房山法庭坚持绿色发展、系统保护、最严法治、协同共治理念,建立耕地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采取“属地化解”模式将案件分配至对应乡镇,聘请当地政府、司法所等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员,就地解决土地纠纷。
为汇聚基层解纷合力,全县各人民法庭均建立人民调解员流动工作站,对接政府综治网格,打通地方治理平台,灵活运用委托调解、邀请调解等模式,吸纳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矛盾化解。同时,将调解员嵌入审判团队,组建“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的复合团队,深入一线开展巡回调解、巡回审判,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我原本都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了,真没想到,法官来到咱们蔬菜大棚,几个小时的调解,就把事情给解决了!既省心、又省力,还为我们老百姓省了钱,这样的方式,真好!”在东海县双店镇的蔬菜大棚里,原告杜某连连称赞。原来,双店法庭把庭审“搬”到了田间地头,经过现场调解,让矛盾纠纷在群众“家门口”就得以高效化解,成为司法服务下沉的生动写照。

便民利民
服务“零距离”
近年来,东海县人民法院还积极探索“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新模式,充分应用“江苏微解纷”“数字微法庭”等平台,将司法服务延伸到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激活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的“智能细胞”。
2024年7月,一起农村建房施工合同纠纷通过“江苏微解纷”平台分流至桃林镇各庄村。线上人民调解员流动工作站接收信息后,法官立即与村干部电话沟通案情。次日下午,法官、村支书和调解员一同前往施工现场,经过近3个小时的调解,双方当事人都解开了心结。
这类纠纷在农村并不少见。以往调解流程繁琐、耗时较长,如今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短短2天就实现了案结事了,效率和效果都得到了提升。
为整合多元解纷资源,东海县各人民法庭应用“江苏微解纷”平台,联合乡镇综治中心、审务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员,将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各人民法庭还将乡镇政法委员、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纳入“江苏微解纷”平台,建立线上人民调解员流动工作站,24小时接收群众诉求和咨询,实现数据共享、纠纷推送、难点攻坚。同时,建立“融合商会”调解、律师调解等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商共治”转变。
“真方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参加庭审,还让我节省了不少路费呢。”青湖法庭利用“数字微法庭”平台成功调解一起跨国离婚纠纷,身在澳大利亚的当事人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为满足人民群众“低成本、高效率、零距离”的司法需求,“数字微法庭”平台支持调解、举证、庭审等环节全流程线上进行,随时随地为当事人、律师和法官搭建“云端法庭”,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群众办事远、成本高、不方便等难题。
近年来,东海县人民法院还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扩大宣传力度,向人民群众问需求,从田间地头找素材,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直播等形式,打破普法工作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法律知识走到群众身边。利用短视频对普法内容再包装,打造“互联网+”普法宣传阵地,开启“指尖普法”模式。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如道路交通、校园欺凌等案件,以微电影的形式情景再现,以案说法。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开展“少儿模拟法庭”“线下巡回审理+线上网络直播”。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法律服务专栏,打造数字普法等多样化栏目,让更多群众足不出户学到法律知识。
通过一次次贴地而行的探索,一项项暖心便民的举措,东海县人民法院用独具特色的司法服务,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绘就出一幅幅动人的“枫”景。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