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进文 于海南 王积洋)山海相拥的连云港,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一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幸福之城。“十四五”期间,连云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健康连云港建设为核心,推动港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从医疗资源扩容到服务品质升级,从全周期健康守护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一组组攀升的数据、一个个务实的举措、一项项亮眼的成果,让港城百姓的医疗保障更有力、健康服务更可及。

资源扩容 筑牢健康保障基石
目前,东海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已正式启用,该中心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能为300名儿童提供全面保健康复服务,涵盖肢体残疾、脑瘫、孤独症、低视力、构音障碍等多个领域。该中心康复组组长、主治医师孙丽娟表示:“中心的启用填补了本县及周边地区儿童康复服务空白,让家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服务。”
“十四五”期间,连云港市卫生健康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五年。数据显示,全市卫生健康单位资产总值达182.4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6.1%;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增至3016个,增加244家;床位数量突破3万张,增长6.7%。人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卫生人员总数达4296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258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3.9%,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卫生队伍正在形成。
优质资源的下沉与均衡布局,是这5年的鲜明特色。全市不仅实现县级三级综合医院全覆盖,还累计开设253个基层专家工作室、组建81个联合病房,基层机构覆盖率超80%。在连云区墟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徐宁每周都来到这里坐诊,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在家门口医院能挂到专家号,省心又省钱。”糖尿病患者张女士感叹。
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健康港城注入了传统智慧。全市建成103个基层中医馆,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基层中医诊疗人次占比接近30%。在海州区浦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运用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为颈肩腰腿痛患者服务。该中心主任王永结指着宽敞明亮的诊区介绍:“脉诊、针灸诊室配齐配强,中药房药品种类达360余种,患者在这里能享受到‘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中医药服务。”
能力跃升
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走进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的机器人手术中心,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为一名肺癌患者进行微创手术。这是江苏省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十四五”期间,连云港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三级医院数量从“十三五”末的8家增至13家,2024年,全市总诊疗人次达2947.2万人次,较“十三五”末增长12.48%。
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为医疗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市一院高新院区、开发区院区及市妇幼保健院新址、市中心血站新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一批重大医疗卫生项目相继投用。市级医院与国内高水平医院开展深度合作,5家医院与省内高水平医院结对帮扶,形成了“上下联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花果山卫生攀峰计划”的实施,让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了“双丰收”。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专科4个、省级重点专科41个,较“十三五”末基本实现翻番;医学高层次人才达6115名,其中博士159名、硕士1712名。市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科是省级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近3年来,平均年住院病人数超过2000人次,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为99.5%,服务满意度达95%以上。
科研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全市扎实推进“十四五”花果山·科教强医工程,建成医学科技创新平台6个、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20个、医学创新团队38个。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入实施科技强院战略,构建了“医、教、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十四五”时期以来,医院累计获批400余项科研课题,斩获近200项科技成果奖,GCP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实验室、肿瘤研究所技术攻关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服务能力,为医疗技术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健康守护
书写全民健康答卷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33.10%提高到42%———这个关键指标的跃升,见证了连云港市居民健康水平的历史性跨越。“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健康城市建设为抓手,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幸福答卷”。
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市高水平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县3个、国家卫生乡镇56个,实现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及以上卫生乡镇全覆盖。广泛开展健康科普“五进”活动,推进“三减三健”和控烟专项行动,我市连续3年获评“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被确定为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城市,被全国爱卫会授予“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
传染病防治的“连云港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省首创输入性传染病“多问一句”制度,“放心、暖心、省心”“三心工程”的实施,让免疫预防接种服务更加温馨便捷。数据显示,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开展职业健康保护,为劳动者撑起“健康保护伞”。以市一院为依托建成市职业病医院,创新推出职业健康在线培训考核、综合查一次“333”等服务模式,建成省级健康企业9家。我市自2022年起,全面实施第二产业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行动。3年来,通过系统施策、精准发力,相关人群职业健康素养水平从47.51%跃升至53.68%,职业健康防护体系持续完善,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全周期服务
构建人口发展和谐生态
我市持续实施“健康宝贝”“健康妈妈”和“健康生殖”三大工程,不断丰富内涵,建立“财政主导、医保支撑、部门补助与群众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健康宝贝”工程对出生缺陷疾病“应筛尽筛”,被国家卫健委全国推广。全市婴儿死亡率由“十三五”末的2.95‰下降至1.94‰。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落实育儿补贴、托育机构奖励扶助等政策,推进托幼一体化融合发展,95家幼儿园开设托班,建成托位2.07万个,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在海州区的一家普惠托育机构,2至3岁的幼儿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这里收费合理,环境也好,我们上班族很放心把孩子送到这里。”一位家长满意地说。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连云港方案”温暖人心。全市搭建起以1家三级老年医院为龙头、5家二级老年医院为骨干、7家设立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公立医院为纽带、基层医疗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26家医养结合机构、2951张养老护理型床位,老年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69.46%,为失能半失能等老人提供上门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率达66%。
重点人群的健康关爱更加精准有力。每年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为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让女性健康保障更加全面;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率达65%,慢性病防治成效显著;市精神病医院转设三级精神病医院,市县精神专科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和睡眠门诊,“12356”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守护市民心理健康。

改革创新
激活卫生健康内生动力
“检查、化验、取药等无需多次缴费,就诊结束后可通过自助机、移动支付等方式一次性结算,太方便了!”在连云港市中医院,市民张女士通过“先医后付”服务完成诊疗过程。这项全国首创的以信用为基础的“零门槛”就医服务,已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委属医院使用率近半,被评为全国信用承诺优秀案例、全省“十佳深化医改典型案例”。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市组建5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市一院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医院,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进入A+等次,市妇幼保健院连续3年保持A+等次。
数智化转型打造了“连云港模式”。推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市县乡村“一体化”建设,建成全市统一业务系统和便民服务一站式平台,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地级市前20名。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等工作4次被国务院、省政府表彰激励。
放管服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社会办医“执业登记+备案”多业务协同新模式纳入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库,《连云港市献血条例》的出台为无偿献血提供了法治保障,《医院医患沟通规范—门诊》成为省级地方标准。一系列改革举措,使连云港市先后获得全国医院法治建设“进取案例”、全国平安医院建设表现突出地区等荣誉。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十四五”期间,连云港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了港城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连云港市卫健委将以“十五五”规划为指引,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群众健康需求,深化改革创新,补齐发展短板,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建设“健康连云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