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食有所安 居有所护 老有所学 我市倾力打造银龄“颐养之城”


(郑非凡 张楠 刘静)随着“银发潮”到来,如何系统性构建养老服务网络,真正实现乐享晚年,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近日,笔者深入港城多家“银龄空间”,实地探访这座城市如何以细致入微的服务,为老年群体编织起覆盖衣食住行、医养学乐的“幸福保障网”。


暖心餐盘守护“舌尖上的晚年”


  清晨7时,海州区幸福社区百穗餐厅里,88岁的孙大爷端着餐盘,里面盛着他喜爱的荞麦馒头、水煮蛋和清炒时蔬。“小王,今天的玉米真新鲜!”他笑着朝工作人员打招呼。作为独居老人,孙大爷是这里的常客,还能享受到专为慢性病患者设计的低糖餐。

  曾经,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孙大爷常为食堂的普通饭菜发愁。自从他在社区意见箱投信建议提供低糖餐后,短短两周,“健康膳食档口”便正式亮相。杂粮主食、鹰嘴豆焖南瓜等控糖菜品一经推出,就成为老人们的“心头好”。

“现在餐后血糖稳稳控制在6.5左右。”孙大爷脸上洋溢着笑容。目前,海州区已建成31家这样的社区食堂,正着力构建“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智慧联医守护“空巢”时光


  从“吃”的升级到“家”的焕新,我市适老化改造正从“有”向“优”迈进。全面启动的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行动,今年以来累计产生有效订单153个,拉动消费34.79万元。此外,4个基层适老生活体验中心已开工建设,将为老年人提供更直观、更便捷的适老产品体验。

  在巨龙花园,70多岁的郁爷爷和老伴的日常生活,曾经是许多“空巢家庭”的缩影。然而,这一切因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到来,发生了改变。

  “以前最怕晚上突然不舒服,叫天天不应。”郁奶奶感慨。现在,客厅里那个名叫“小度”的智能屏,成了他们最可靠的伙伴。身体稍有不适,只需一句“小度小度,呼叫医生”语音指令,便能瞬间联系到专业医疗平台。

  除了紧急呼叫,日常的健康管理也变得简单而科学。老两口每天例行的心率、血压检测数据,通过智能设备实时上传至云端健康档案。他们的子女无论身在何处,只需打开手机App,就能清晰查看父母的每日健康趋势。


家政融合妙解“银龄之忧”


  面对老龄化挑战,单一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以海州区新东街道双园社区为例,常住人口4958人中,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达848人,占比17%。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年轻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强,催生了“家政+养老”服务新模式。

  家住公园一号小区的李叔叔和周阿姨,由于女儿长期在日本工作,家中只剩年过八旬的老两口相依为伴。每周总能听到熟悉的敲门声:“李叔叔、周阿姨,我是小陈,来看看你们!”一进门,家政工作人员小陈便麻利地套上围裙,一边打扫一边跟老人唠家常。“周阿姨,这两天睡眠怎么样?降压药有没有按时吃?”她熟练地拿出血压仪为老人测量,仔细记录数据。周阿姨笑着说:“女儿视频时总说,有你们在,她在国外也放心多了。”

  对于三代同堂的博纳花园王先生家来说,家政服务更像“及时雨”。去年11月,奶奶突发并发症,爷爷又因眼底出血需紧急赴外地手术,整个家庭一时陷入忙乱。就在儿子一筹莫展时,家政主管主动打来电话:“您别急,孩子我们负责接,晚饭我们也包了,每天送到家!”


社区开课让“银发学子”圆梦


  随着市老年大学在社区开办的教学点陆续开课,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圆了“大学梦”。午后,海州区路南街道河运社区活动室里,备受期待的视频剪辑课正火热开班。“大家看这里,拍摄时要注意光线从斜前方打过来,人物脸部会更立体。”教师李秀芳举着手机站在讲台前,为学员们示范拍摄要点。

  韩阿姨眯着眼睛,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角度。“活到老学到老,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玩转短视频。”她笑着感慨,“以前觉得这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现在自己也学会了,记录生活、分享快乐,日子可有滋味了!”

  教室后排的朱阿姨已是社区的“明星学员”。她的抖音账号粉丝过万,作品获赞超70万。只见她熟练地剪辑着刚拍的社区活动视频:“李老师讲的专业技巧就是不一样,我现在也能做姐妹们的‘技术指导’啦!”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智能适老、家政入圈、食堂飘香到老年大学进社区,一幅“颐养之城”的生动画卷正在港城大地徐徐展开,让每位老人都能安享、乐享“银龄时光”。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