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迅 通讯员 邢晓旭)在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汽轮机机房里,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设备部点检员、工程师、技师陈刚将测震仪贴在每分钟3000转的汽轮机轴承座上,经测量,屏幕上显示的“4.2微米”让他略松口气,数值远低于“11.8微米”的安全红线。要知道成年人一根头发丝直径约10微米,这意味着他要将机组轴承振动控制在半根头发丝粗度内。作为电厂核心设备的“守护者”,陈刚以30多年坚守,在毫厘间筑牢发电系统安全防线。
每天一上班,陈刚习惯性地坐在电脑前翻阅在线系统,红色的缺陷预警和跳动的参数在他眼中如同设备的“脉搏”。“昨天1号机组轴瓦温度有点波动,今天得重点盯。”只见他在笔记本上工整记录。
查看完数据,穿戴好工作服和安全帽,陈刚便开始巡检现场。1000MW机组的蒸汽温度高达600℃,即便有保温层,夏季机房室温仍维持在40℃以上。他要逐一检查轴瓦振动、润滑油压和温度,“设备温度和振动幅度均属于正常范围,没问题。”陈刚说。在汽轮机每分钟3000转的高速运转中,任何微小异常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他的巡检,就是要把缺陷消除在萌芽状态。每次巡检4台机组就要耗时1个半小时,走出机房时,他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
去年一次紧急抢修,至今令陈刚记忆犹新。那天深夜,330MW机组停机时突发盘车卡死,汽轮机转子温度高达535℃。若不及时处理,20多米长的轴系会因冷却不均而弯曲,后果不堪设想。凌晨2点半,陈刚接到电话后立刻赶到现场,面对二三十名在场人员的不同判断,他在布满油迹的齿轮箱旁观察片刻,凭借多年的实操经验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不是顶轴油管的问题,要是油管爆了,电机至少能反转。”最终,他精准判断出是盘车装置锁紧螺帽脱落卡死,指挥抢修人员拆解对应部位。3小时后,转子重新转动,天边已泛起鱼肚白。这次紧急处置,避免了一次机组的重大损失。
春秋季节是检修高峰期,陈刚的工作更加繁忙。他通常需要提前3个月编写技术规范书和作业指导书,小到一颗螺栓的采购标准,大到汽轮机大修的全流程规划,都要细致入微。陈刚编写的技术文件里密密麻麻的参数,既是对设备运行规律的精准提炼,也是为检修团队铺设的“安全路线图”,每一个数字背后都藏着对机组稳定运行的周全考量。
在技术创新的路上,陈刚从未停歇。他发明的“汽缸与转子找中专用工器具”获市2024年度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大赛三等奖及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大大提高了汽轮机本体检修效率,缩短了检修工期,为机组多发电和提升经济效益创造了基础。同时,他撰写的《上汽100万机组汽轮机8瓦振动大原因分析及处理》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此外,陈刚通过编写工法、检修文件包、检修规程等技术培训课件为相关员工进行技术讲座,并经常在检修现场为发电部、电力工程公司、设备部员工详细讲解汽轮机本体检修工艺要求、验收标准以及检修运行注意事项。其徒弟陈延安已是新电设备部专业工程师。
从高温机房到伏案编文,从微米级测量到紧急抢修,陈刚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执着,守护着汽轮机的每一次平稳转动,也诠释着一名基层点检员对岗位最质朴的忠诚。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