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出乡抗敌 忠义长存—— 追忆那些“抗战在外”的港城英雄儿女


(□ 张晨晨)山河破碎时,总有不屈的脊梁撑起民族的星空。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一群“抗战在外”的连云港儿女,或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或以刻刀为枪镌刻民族魂骨,更以教育星火“燎原”救亡之路。他们散作漫天星辰,却共铸同一份信仰———家国永在,忠义长存。而他们的后辈,也在赓续血脉,勾勒出一座城的“英雄气概”。

一份“烈士证明”

是跨越两城的无限惦念

“许班长,这么大白天没遮没挡,城墙这么高,你们好攻打吗?”“怕什么,潘干臣白天不提防我们,他以为我们只敢夜袭,我们就偏偏白天打他!”这是淮阴城第一次解放后,五幕报导剧《淮阴之战》中的一处场景。剧中的“许班长”,原型叫徐佳标,是新四军三师的一名班长、战斗英雄,也是我市灌云走出去的子弟。

徐佳标可谓连云港和淮安地方党史上的重要人物———他1943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9月6日,年仅19岁的徐佳标在淮阴城攻坚战中,担任尖刀班班长。战斗中,在双手被伪军斩断后,他以残躯扑向敌机枪口,撕开攻城血路。这位青年也比黄继光早7年完成“舍身堵枪眼”壮举,城门亦命名“佳标门”。然而因部队辗转各战场,其烈士身份尘封70载。

“要为这位先烈做点事。”淮安市党史工办原主任郭家宁在2010年史料整理中发现疑点:徐佳标事迹明确,却未录入《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当他走访灌云县沂北乡时,村民不知“徐佳标”,线索一度中断。转机出现在2014年,《扬子晚报》刊出报道《谁是我军第一个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引发强烈反响。消息传至板浦镇罗圩村,村民徐育刚攥着报纸:“苦寻几十年,终于有下落了!”在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碑文前,他抚摸着“徐佳标”的名字,泪流满面:“我的二爷(二叔)啊!”

为核实身份,郭家宁带队赴罗圩村取证。88岁的颜井胜颤声指认:“徐佳标小名‘小二潭子’,我们光屁股长大!”村支书刘廷奎补充关键细节:徐父死于日军之手,徐佳标为避抓捕离家投奔“小鬼队”。史料与口述相互印证,最终确认英雄籍贯———今海州区板浦镇罗圩村。

然而烈士认定仍缺关键一环。因部队1945年10月北上东北、1950年赴朝作战,徐家又无直系亲属申报,烈士名录始终空缺。2014年12月,淮安党史学会向39军(新四军三师整编)发函求证,部队复函,最终确认徐佳标系当时特务团7连班长,战后被追授为“淮阴战斗英雄”称号,烈士终获正名。此后,灌云县特设衣冠冢供亲属祭扫,而其名字也镌入中华英烈网,淮安战役纪念馆同步进行了更新展陈。

青春以血火定格,忠魂终将不朽。如今,在离徐佳标牺牲不远的地方,淮安市人民小学的孩子们也在向前辈们学习,用戏剧传承红色基因。每周五下午的社团课上,60名左右的“小票友”在老师带领下,练习“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唱念做打”也是有模有样。作为社团里的“台柱子”,五(4)班曹宸瑞参演过不少剧目。他说像徐佳标这样的英雄人物,让他很崇拜,“我要好好学习,传承红色基因。”

一段“父子对话”

是祭奠他“边拿枪边刻画”的岁月

在今年4月6日清明节前后,我市走出去的著名版画家彦涵的儿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彦东,在《人民日报》刊发了怀念父亲的文章,字里行间皆是父亲对烽火硝烟弥漫年代的回忆与感叹。

1938年夏,22岁的彦涵徒步11天,秘密投奔延安。当时,中国革命文艺历经战火淬炼,正在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空前发展。彦涵顺利成为“鲁艺木刻工作团”的一员。工作团跟随八路军渡黄河、过棉山,穿过日寇封锁线,到达太行山。他从此开始一手拿枪、一手拿刻刀的革命生涯,展现了一位连云港人“抗战在外”的气节和胆魄。

彦涵曾与彦东做过长期“父子对话”,在这篇悼文中,他深情回忆2011年父亲去世前的最后时光。他到医院探望,彦涵缓缓对他说:“那些在反扫荡中牺牲的战友,年轻面庞清晰浮现在我眼前……”说着,眼中泛起泪光。彦涵打开一本画册,翻到曾经创作的木刻《牺牲颂》:1942年,日军对太行山八路军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一名八路军战士在与敌人的殊死搏斗中至死未倒,背靠山崖,屹立而亡。这件事震撼了他。在木刻里,他将战士塑造成太行山的化身,让其英雄气概永垂不朽。

在血火的洗礼中,彦涵一面战斗,一面创作,作品成为记录全民族抗战的珍贵资料。彦涵曾在突围时告诫妻子:“如果与敌人遭遇,就跳崖,绝不能当俘虏!”而令彦东记忆极为深刻的,莫过于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提着脑袋干革命,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抗战胜利!”彦涵听到冀西五壮士跳崖的事迹,立刻创作了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如今已成为表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经典作品。

2021年,彦东曾向市博物馆捐赠了父亲生前的一批手稿。而时至今日,我市也在通过各种形式传承和弘扬彦涵留下的精神遗产:建立美术馆、举办专题展览、开展主题教育,甚至以东海版画为核心,构建全国少儿版画创作基地……纵观彦涵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战士,毕生创作都在追求“人民性”。诞辰100周年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道:“把生命、情感,把艺术和这个伟大民族连在一起,和祖国连在一起,和人民连在一起,他就获得文化的永恒、精神的永恒,他的艺术会流传在历史上。”

一座乡村小学

是无数抗日英雄的精神家园

走进郇圩小学校史馆,可见一块专门展板,记述的是该校一位学生郇振中的故事———1938年2月,郇振中来到延安参加革命,并于1939年5月入党。抗战期间,他曾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卫四团文书、留守兵团政治部干事、延安兵工局冶铁部党总支书记等职,是知名校友。

不止如此,这所乡村小学的前身是1905年郇圩村当地乡绅郇恺元开办的私塾———文昭学堂,后改名为东海县南榴镇第三小学。1928年,郇恺元三子郇华民(当时叫郇立三)复办郇圩小学,中共郇圩党支部在此诞生,成为海赣沭灌地区最早的中共党支部之一。郇华民正是连云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1928年夏,初中毕业的郇华民做出“毁家纾难”的决定:变卖家中50亩田地,重建郇圩小学。彼时的郇华民一心继承父志,博施济众,造福乡里。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1933年,东海地下党组织遭到敌人全面破坏,革命处于低潮。郇华民和隐蔽在郇圩小学教书的一群热血青年,秘密组织读书会,散播革命火种,点燃东海县抗日烽火。

此后多年,他们相继成立东海抗日义勇团、东海县青年抗日救国团,到由“青救团”扩编的“三团四营”……据我市已故作家沈涛所写《郇华民传》记述:东海抗日义勇团成立那天,60余名热血青年聚在陇海铁路旁一间大屋内,他们慷慨激昂,声讨日军暴行,此时的郇立三则决定把名字改为郇华民,意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七七事变”后不久,郇华民等人去往西安找党,后经中共西安办事处介绍,去陕西泾阳附近的安吴堡参加战时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带着党的指示,回到郇圩小学。他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群众,建立了“抗日救国团”;编印《大众三日刊》《青救团刊》等报刊,并利用仅有的一台收音机,收听、记录延安新华社的消息……

此间,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周景涵、郇振中、郇振华、郇明爱等。“郇振中是这些出走的学生中,表现最出色的。”郇圩小学原校长李刚介绍,“当时,郇振中留守兵团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延安,在抗击日寇进攻、反击国民党顽军侵扰、清剿土匪等方面战功累累。”后来,他还为新中国军工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郇圩小学师生为民族解放不畏残暴、坚持斗争,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而更多“抗战在外”的连云港英雄儿女,也在默默无名中,贡献了各自的热血与胆魄,持续上演着“连云港抗战”的独特故事。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