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文 葛亚娟/图) 独臂父亲耕耘薄田,母亲带病织网维生;父亲病逝,母亲打零工撑起一个家———在生活的重压下,赣榆厉庄两个少年张顺、任昌迪分别以607分、512分的高考成绩,叩响未来的大门。今年秋季,他们将分别前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泰州学院报到。
独臂父亲扛起贫寒之家
张顺607分考取南信大
张顺的家,是赣榆区厉庄镇张赤涧村一处老旧的农家小院。
1982年,张顺的父亲用机器打麦子时失去了左臂,当时年仅14岁。如今,43年时光已过,他用仅剩的右臂撑起这个贫寒之家。“幸亏剩下的是右手,还能干活。”父亲无奈地说,家里三四亩地的收成远远不够开销,妻子身体不好,只能靠织网补贴家用,一天能挣20元到30元。
生活的重压下,张顺从小就透着股懂事劲儿。放假跟着父亲下地,播种花生、扣膜这些农活他样样拿手。“生在农村没办法,跟人没法比。”父亲的话里藏着歉疚,儿子却用行动回应着体谅。
“俺家小孩,奖状、证书多了去!”提起儿子,他语气里藏不住的骄傲,更印证了儿子的自律,“从一年级到现在,刮风下雨都是自己上学,没接送过一次,更没花过一分钱补课费。”
在求学路上,张顺并非独自前行。多年来,他和姐姐一直受到爱心人士的持续资助,学校的老师们也给予了这个勤奋的少年无微不至的关怀。最终,张顺以607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如愿进入该校的王牌专业———人工智能专业。虽然父亲曾觉得儿子“没有发挥出最佳水平”,但看到录取通知书时,这位57岁的老农眼中早已盛满了欣慰与期待。
在赣榆高级中学读书时,张顺稳居班级前十名,数学更是强项,常年保持在120分到130分。“这次没发挥好,数学只考了108分。”他腼腆地笑了笑,可113分的语文、89分的物理依旧亮眼。选科时他遵从本心,选择了物理、化学、地理组合,各科均衡发展的他从不让家人操心。张顺有个习惯,每天都会认真整理错题,“把不会的消灭于萌芽。”
今年暑假,张顺也没闲着,背单词备考四级,还在网上自学高数,对数学的热爱刻在骨子里。对大学生活他早有规划:先拿下四六级,课余辅修一门课程,长远目标是考研,“想考南京的高校。”
老屋里的奖状会继续见证成长,独臂父亲的脊梁与母亲织网的双手,将是张顺逐梦路上最温暖的力量。这个从赣榆乡村走出的少年,正带着全家人的期盼,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父亲病逝 母亲扛起家庭重担
任昌迪手执书卷 心里藏着军营梦
夏日炎炎,赣榆区厉庄镇坝东村村口,身高1.83米的任昌迪早已在此等候。当天,他和在服装厂打工特意请假的母亲,迎接助学队伍的到来。
“家里这情况,全靠孩子懂事。”43岁的母亲轻声说着,眼角悄悄泛红。2020年10月,任昌迪父亲被查出肺癌,仅一年便撒手人寰。那时任昌迪正在读初三,弟弟正在上四年级。
曾经,父亲靠着一手粉墙的好手艺撑起全家生计,日子过得安稳踏实。顶梁柱倒下后,养家的重担全落在母亲肩上。
“要照顾老人和俩孩子,只能在附近服装厂找活干。”母亲说,这份工作每月能挣1000多元,好在时间相对自由,方便兼顾家里。
这个家庭的重担远不止于此。73岁的奶奶饱受脑梗和冠心病的折磨,75岁的外公同样被脑梗和肺气肿缠身,两位老人常年药不离身,成为母亲最放心不下的牵挂。生活的担子还在加重:哥哥离婚后留下的侄儿今年高考取得466分,即将步入专科院校,需要母亲分心照料;刚上高一的小儿子住校后较为调皮,更让母亲操心。
在母亲心里,大儿子任昌迪是最省心的孩子。就读海头高级中学时,他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学习,晚自习结束后还会在教室多留一会儿。课余时间,这个男孩最爱去操场踢球,奔跑跳跃间,仿佛能暂时卸下生活的重量。
今年高考,任昌迪以512分的理科成绩,被泰州学院数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录取。看着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母亲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师范专业”几个字上,话语朴实却坚定:“以后的路就靠他自己了,我只能帮他领到这儿。他能上到哪,我就尽力支持到哪。”
任昌迪最初心仪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最终被调剂到师范专业。这个暑假,他在镇上奶茶店打杂,能挣个2000元,“想自己攒点学费,让妈妈轻松点。”收到通知书那天,他特意与母亲分享喜悦。
聊起未来,任昌迪腼腆地笑了,道出心底的梦想:“努力学习,争取转心仪专业,上了大三,我还想应征入伍。”这个在磨砺中成长的男孩更渴望穿上军装,实现军营梦。
9月的脚步近了,任昌迪憧憬着泰州的校园生活。他知道前路或许仍有风雨,但母亲那句“走到哪都支持你”的承诺,如同他在球场上奔跑的底气,将支撑他在人生的赛道上稳稳奔跑———奔向大学,也奔向心中的军营梦。
学费解决了!
陈雨收到1.24万元
顾诗钰收到0.71万元
昨日,本报报道了两名赣榆女生的励志故事。轮椅上的父亲,辛苦打工的母亲,懂事的陈雨今年以575分考取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类专业;父亲身患重病,母亲打零工苦苦撑起一个家,今年顾诗钰以590分考取浙江财经大学财政学类专业。
看到本报报道后,爱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陈雨的学费我来吧!上次也在你们这帮了一位考上南财的困难学生,很有缘。”爱心人士陈明说,“我经常去南京开会,她要是在南京有什么困难也可以联系我。”当天上午,陈明就将7500元学费转到了陈雨的银行卡中。
此外,还有其他11位爱心人士帮助陈雨解决4900元学杂费,“希望能助她一臂之力。”截至昨日中午,陈雨共收到爱心助学款1.24万元。
本报助学公益行的爱心速度仍然一如既往的快。昨日上午,周先生、解惠磊、胡光、兜兜等13位爱心人士,为顾诗钰凑齐7100元学费。“祝她到学校后一切顺利!”
今明两天,本报助学公益行将分别走进灌南和东海,还将陆续发布更多励志学子故事,请广大爱心人士关注。
如果您愿意援助今日报道的两位赣榆厉庄学子,请联系本报助学热线。您的每一份爱心,都将化为支撑他们前行的力量,助他们在新征程上步履更稳。
●张顺大一开学费用:8040元。
●任昌迪大一开学费用:7600元。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加微信请备注“助学”进助学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
●报名条件:连云港籍2025级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孤儿、建档立卡子女、城乡低保子女,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家庭子女优先)。
●报名方式:助学热线报名;微信扫描二维码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2025年8月15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