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薪火相传:40载“港城媒体”变迁史

【连网】(□ 张晨晨  文/图) 1985年5月1日的《连云港报》头版,报道了这么一则消息:连云港电视台成立。这算是港城两家主流媒体的第一次“见面”———在几十年的难忘岁月中,《连云港日报》经历了创业、停刊、复刊的过程。市电视台自建立后,技术不断升级,业态不断壮大。可以说,港城媒体事业发展史,是一代代媒体从业者薪火相传的创业史、奋斗史。

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无数人把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新闻事业。无论是筚路蓝缕的老新闻人,还是新加入媒体事业的新生代,他们都成了港城新闻媒体岗位上的光荣一分子。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凡有新闻的地方,都有港城新闻人的身影,也见证和记录了港城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点点滴滴。

《连云港报》迎来“新生”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市委决定创办我们自己的市报,编采人员从我们宣传部和《淮北盐工报》抽调!宣传部抽调王焕章、张学贤、李训敦和闵次章同志。”1958年2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绍云到宣传部如此宣布。现已八旬高龄的张学贤,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还是掩不住兴奋。

“我为我参与了《连云港日报》的创刊感到骄傲。但没几年,文革就爆发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迎来了新生。”诚如斯言,百废待兴之际,市委决定《连云港报》复刊,调张学贤和杨锦涛负责复刊准备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紧张准备,1979年3月,《连云港报》正式复刊,开始为周二刊,四开四版。

报纸复刊了,但面临的难题还很多,张学贤掰着手指头说道:采编人员少、经费短缺、设备陈旧,这些严重阻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于是,老一辈报人打响了一场“复刊”攻坚战。开始时,人手主要是从厂矿企业里选调。在报社老记者丁原纯的记忆中,1984年,报社公开招聘10名记者编辑。当时,丁原纯刚从黑龙江调过来,在车辆厂搞销售工作,听到这一消息,为之所动,前来应聘。“当时报社还位于新浦陇西路,走进去,看到狭窄院子里摆着一张长条桌,很多人在排着队登记。”经过一段时期努力,报社采编人员扩展到20多人,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虽说报社是大家心中的理想之地,但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且不说当时办公设备简陋,就连食堂、宿舍也没有。”报社老领导刘安仁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吃,是去邻近的公安局食堂交搭伙费就餐;住,每天夜里,笔耕完毕,扫净办公室陈旧的地板,铺上草垫席子被褥,那就是美美的单间通铺!”

后来,市场经济的春风吹拂而至,报社急需解放思想,寻求更大的发展潜力。1984年,报社破天荒成立了广告经营部,并配上专车。这期间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据张学贤回忆:当时,在省委党校学习的一位朋友捎来一封信给我,细看才知道是一位曾在连云港工作过的领导写来的。大意是:寄来的《连云港报》收到了,质量尚好,但市委机关报不宜刊登广告,希慎重处理。

这封信给报社同仁带来不少压力,但经过报社党组讨论,还是决定顺应社会潮流。从此,报社的广告业务才算真正起步,效益逐步攀升:1983年收入2万余元,1988年达到88万元。报纸也由周二刊发展到周三刊,报纸发行量由6000多份增加到10000多份,超过1972年9月停刊时8500份的发行量。报社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港城人的“80年代电视梦”

“从80年代过来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电视情结。”在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来宝看来,能亲身参与筹划组建本地人的电视台,由衷自豪。1985年5月1日,随着“连云港电视台”一声呼号,港城人有了自己的“电视节目”。那时,连云港新闻的收视率不亚于央视的《新闻联播》,成了港城人了解政治、经济大事的重要窗口。那年月播出的电视剧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创造了今天都无法比拟的超高收视率。

那么,作为新潮的立体媒体,当时电视台的条件又如何呢?作为电视台的第一代新闻主播,赵云山记忆深刻。“记得当时市商业局局长杨书恒到我们台做电视讲话,演播室那简陋的工作条件,令他感叹。”他当即决定特批一块地毯,以让狭小的演播室能够隔音;在那个计划经济余势未了的年代里,一块化纤地毯的珍贵程度放在现在是无法想象的。演播室的背景采用的是绿色百叶窗帘,一块小小的木板上写上“连云港新闻”字样,用两根细绳悬挂,作为口播新闻的栏目标志。

让不少老一辈电视台新闻人记忆犹新的是,演播室里六至七盏每盏一千瓦以上的碘钨灯,每逢夏日尽数点亮,烤得人汗流浃背,头晕目眩,就像蒸桑拿一样。那年月,对当时的电视台新闻人来说,冷光源、字幕机,是那样的陌生。

当时电视台并没有先进电子传输设备,节目录制完后,需将素材送到锦屏山和孔望山的两个发射台。当时人手不够,很多编辑记者都亲身参与过“送素材上山”。

1989年,电视台购进了第一辆三迅道的模拟电视转播车,当时整个江苏省也只有三家;作为参与改装的一员,魏育林记忆犹新。转播车改装完成后,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技术档次都上了水平。魏育林至今记得它首次使用时的情景:1989年9月底,为配合国庆,全市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由于是首次录像,加上场外观众围观,所有工作人员压力很大,紧张异常,特别是三机位配合方面比较生疏,毕竟,以前做节目是单枪匹马。一场比赛录像完成,许多人都紧张得汗流浃背。

QQ截图20180828093550

全媒体矩阵时代,坚定前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港城媒体人们不改初心,依然薪火相传———连云港日报社相继推出“新西游记”、“沿海万里行”、“青年记者住农家”等大型新闻报道。连云港电视台则推出了《第一民生》、《新闻女生帮》等一批立足本土、个性鲜明的新节目。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把握时代脉搏,彰显公平正义,记录社会点滴,镌刻出担当和责任。

到了21世纪,媒体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连云港日报社先后创办《苍梧晚报》、连网、连云港发布,建了新闻中心大楼。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12月26日,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连云港日报社社长苏中保说:“经过40年发展,报业已跨过以广告和发行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市场经济环境下,集团化的体制改革、品牌化经营刻不容缓。”而经过近5年的“时间积淀”,报业集团目前已形成以广告为支柱、以发行为龙头、以多元经营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拥有广告、发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等多家经营实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不断凸显。

报业的体制改革,也激活了媒介转型升级与融合,实现了数字化、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如今,连云港报业集团通过探索建立全媒体指挥平台,打造集团融媒体运行中枢,实现资源聚合共享。同时坚持移动优先,重点打造以“连云港发布”为龙头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增强了短视频、H5、VR等新媒体产品供给———2017年组织的“‘一带一路’有个我”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就是一次将全媒体矩阵高效运用的“新闻战役”。

这次行动,在策、采、编、播等环节中,采用了网络先行、移动优先,掌上直播、H5、微博微信客户端五位一体融合报道。通过36组报道,讲述了42个在“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的连云港人的精彩故事,展现了连云港人在他乡的成就、责任和担当,彰显了港城媒体在新时代通过机制改革和媒体融合所焕发出的生机,取得巨大社会反响。

随着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电视台也从单一的新闻播报,慢慢演变为集各种时政民生新闻、文艺娱乐节目等为一体的多业态综合媒体平台。集团化体制改革后,更是活力迸发———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成立后,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组建资讯频道、运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项目等方面做出探索和尝试,促进融合新兴媒体,实现多元化发展。

它们先后承担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启用仪式连、沪两地双向卫星视频连线直播;还顺势而为、开拓创新,大力发展广电文化产业———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先后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延边广播电视台等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广电文化影视城项目不断推进。“自诞生以来,我们就矢志不移;对外积极传递‘连云港声音’,展示‘连云港形象’。”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高兰军介绍。

时至今日,港城一代代新闻人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一曲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华彩乐章。他们一如既往坚守媒体责任,创新内容生产,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不断为新时代著史存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