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养殖面积超万亩 小小豆青虫价格堪比“江刀” 这种毛毛虫,你敢吃吗

【连网】(记者 黄威 通讯员 夏兴俭 实习生 祝美琪)长江刀鱼以其味道鲜美、数量稀少、价格昂贵而著称,我市灌云县的特产豆丹,4月中旬刚上市时价格高达800元一斤,一份烹饪好的灌云豆丹甚至比价“江刀”。这种毛毛虫,你敢吃吗?

“全县今年养殖面积约16000亩,其中,大小弓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养殖(人工)面积和露天养殖各5000亩,县境外养殖6000亩,总面积比往年扩大20%左右。按人工养殖亩产150斤、自然养殖亩产120斤,市场均价100~120元计,亩均效益都在万元以上,这样的收益比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种养殖都要可观得多。”日前,灌云县农委负责人告诉笔者,按照往年全县万亩左右的养殖面积,市场均价在170~180元左右,效益更是令人咋舌。

该负责人所说的这种农产品学名叫“豆天蛾”,又称“豆青虫”。在灌云当地,这种虫子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豆丹”,其外形似蚕,由它做成的美食,高蛋白、低脂肪,且有温胃之效。他说:“豆丹受热捧后价格一路攀升,4月中旬刚上市时价格高达800元一斤,一份烹饪好的灌云豆丹甚至比价‘江刀’。”在很长的时间里,当地把这种虫子作为害虫,缘何华丽转身成了美食,甚至成了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在位于该县侍庄街道的豆丹产业龙头企业———连云港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年技术顾问、淮海工学院教师夏振强介绍,这种华丽转身是对豆丹的定位不同了,以前种豆是为了得豆,现在种豆是为了养虫。灌云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当地的大豆种植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是国内有名的大豆之乡,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05年时降到了12万亩,现在还有约3万亩。”灌云县农委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马士胜说,种植面积的萎缩对于农民来讲,也是迫于无奈,毕竟农业也被推向了市场,效益才是指挥棒。

与种植大豆传统相关的是,灌云人还有着吃豆丹的传统。这个饮食上的习俗到底起于何时无从考究,但是独特性被媒体称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这种习俗在温饱问题被解决之后,农民也会掰着手指算笔账:种大豆一亩,收成不过千元;而一道豆丹美食,就能卖到上千块,一亩豆田养的豆丹收入超过万元。

在灌云,有一家先后五上央视的餐馆叫“三星大酒店”,总经理兼总厨师长、灌云豆丹做法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现年62岁的陈光山是近半个世纪“豆丹美食”的见证人,每年慕名到他店里品菜的人北到北京,南到上海。“随着豆丹价格的暴涨,野生豆丹产量越来越少,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以餐饮带动,已经形成了养殖、销售、加工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数万人就业,小豆丹成了富民大产业。”陈光山说。

野生的越来越少,人工繁育、养殖就提上了日程。近几年,随着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找夏振强做技术支持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人合作成立了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豆丹的养殖和繁殖工作,旨在广大农村推广豆丹养殖并为之提供技术保障服务,这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据这家公司负责人陆骏介绍,他们在小伊乡和侍庄街道分别建有两个养殖基地,面积超过500亩。自然环境下的豆丹一年只繁殖一季,而经过育种可实现两季养殖,在实验田里最长的已经能做到三季,这就大大拉长了供应周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在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夏振强拿着一枝豆株,边数着上面的豆丹边说:“如果大豆植株不太好,每亩地投放虫卵5000粒左右为好,如果大豆植株生长茂盛,一般投放10000粒以上,这样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收益。大豆、豆丹两者的收益加起来,最高亩产值两万元绝不是问题。”作为当地乃至全国较早从事豆丹研究和品种改良的学者,近10年的研究让他掌握了一整套科学、高效、便利的豆丹繁殖和生长技术。

为推动豆丹产业做大做强,灌云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资金引导、技术引领、品牌打造上给予扶持。灌云县将灌云豆丹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并且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制定《豆丹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江苏省首个豆丹养殖行业标准,县财政还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豆丹,固然有很多拥趸,但也有很多人不敢尝试。这种毛毛虫,你敢吃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