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农历鸡年 让我们一起唠唠连云港的的“鸡”文化

【连网】  (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刘阳)鸡鸣山是座小山包,这座山为何以“鸡鸣”命名,其中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小小的鸡鸣山上,曾有过一座寺庙,名曰“天仙玉女庙”。因坐落于鸡鸣山,又称“鸡鸣寺”。

山顶处的一块巨石上,至今刻有“鸡鸣石”三个大字,此乃文人朱照所题,他在鸡鸣山还留下了珍贵的诗刻。

清代名流沈云沛与许鼎霖奏请朝廷,成立海赣垦牧公司,开发鸡心滩,为日后新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连云港市博物馆中有一尊造型奇异、寓意吉祥的黑釉鸡首壶,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祈盼,同时见证了“海丝之路”上海州的重要性。

2017年,农历鸡年。鸡年说鸡,让我们一起追溯时光,唠唠港城的“鸡”文化。

鸡鸣山是座小山包

流传着一段古老的传说

鸡鸣山是坐落于南云台山西麓花果山街道境内的一座海拔仅有一百多米的小山包。在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的《海清寺塔柳峦记碣》碑中,此山被称作“灵基山”,清代《云台山志》中改称为“鸡岭山”。

“鸡鸣”一词典出《诗经·郑风·齐风》,其大意是赞扬夫妻间相互勉励,男耕女织,歌颂人们勤劳善良的。而这座山为何以“鸡鸣”命名,这其中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北宋年间,山下住着一对女仙人,当地人称她们大嫂与小姑。一天两人打赌,由小姑修一座通天桥,大嫂修一座通天塔,一夜为限,天黑时开工,天亮鸡叫时结束。拂晓之时,小姑的通天桥已基本完工,而大嫂的通天塔则刚修到了第九层,就差封顶了。

眼看着天就要亮了,大嫂偷偷跑到西边的小山上学鸡叫,小姑闻听鸡鸣,一时紧张没提住气,通天桥瞬间垮塌。从那时起,花果山下的阿育王塔只修到了第九层,而宝塔西侧的小山包也被当地人改称作“鸡鸣山”,以讽刺大嫂不择手段的行为。

“鸡鸣石”三字乃朱照所题

他在鸡鸣山留下珍贵诗刻

史料记载,在这座小小的鸡鸣山上,过去曾有过一座寺庙,名曰“天仙玉女庙”。据当地老人言讲,这座小庙只有一个茅草搭建的四合院,清代嘉庆年间尚存。因坐落于鸡鸣山上,又称“鸡鸣寺”。如今,在鸡鸣山山顶处的一块巨石上,赫然刻有“鸡鸣石”三个大字,落款为“古愚子题”。

据专家考证,古愚子本名朱照,字右容,古愚子是他的号。《国朝诗人徵略》一书中记载:朱照,海州人,监生,候选布政司理问衔。善诗书画,有《野鹤居士集》、《云台纪游诗》、《云台访僧诗》等作品。李汝珍的《镜花缘》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刻本中收录有一首他的诗。朱照年轻时喜好帮助他人,乐善好施。晚年时参禅修道,常终日端坐,不发一言。寿过八旬,坦然坐化。

在鸡鸣山南麓的崖壁上还有一方诗刻,文曰“山不高兮水不深,山田半亩倩龙耕。山中草寺无钟鼓,山上金鸡报五更。”落款为清嘉庆戊寅(公元1818年)秋古愚子朱照题。去过郁林观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在石刻群的最西侧崖壁上还有一方题刻,内容是“古愚子听琴处”,落款时间与鸡鸣山上的诗刻相同。

如今的鸡鸣山,四周一片草莽,松涛阵阵,而山下早已是高校林立,一派欣欣向荣。遥想当年朱照在此修道时,山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古愚子登山望海,听泉抚琴,真是别有一番意境。

创办垦牧公司开发鸡心滩

为日后新浦繁荣奠定基础

临洪口是我们连云港“母亲河”蔷薇河的入海口,清光绪年间,此处海水东退,露出一块湿地滩涂,当时人称“鸡心滩”。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前后,翰林院编修沈云沛与安徽候补道许鼎霖向朝廷奏请,在鸡心滩与燕尾滩创办海赣垦牧公司。

据当时上报的奏折显示,鸡心滩地形狭长,面积有两千多顷(约133平方公里)。这片刚刚从海平面以下露出来的新生土地,对于当时那个早已名存实亡的大清王朝来说,放权经营无疑是最佳的抉择。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农历三月十一,慈禧太后下谕旨批准了沈云沛等人的请求。这个带有资本主义工商业性质的、新兴的海赣垦牧公司由此成立。史料记载,公司总部设在海州,总账房在上海,在云台山、东陬山、响水口、青口设分所。

所谓“垦牧公司”,在当时那样一个实行了几千年封建地租制度的时代,以集资售股的形式创办农垦公司,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运营的创新手段。鸡心滩是蔷薇河入海口处的河口三角洲,上游冲刷下来的肥沃淤土沉积到这里。垦牧公司通过统一的筑堤、开河、建闸等前期工程,为当地居民人为开垦出一片可以耕种的土地。至1919年,陇秦豫海铁路(即陇海铁路)修至大浦时,新浦正在从一片荒滩向着一座新兴的商埠阔步迈进。因此有专家认为,鸡心滩的开发与日后新浦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寓意吉祥的鸡首壶

见证“海丝之路”上海州的重要性

在连云港市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一尊造型独特的黑釉陶壶尤为引人注目。只见它的壶嘴处是一只憨态可掬的鸡头。据专家介绍,这是中国西晋至唐初时流行的一种瓷壶,名曰“鸡首壶”。

史籍中记载,鸡首壶的出现最早始于西晋时期,由浙江地区的越窑首先创制。早期的鸡头通常是实心的,只有装饰作用。而到了东晋时,鸡头与壶腹相通,壶内的液体可以从鸡嘴处流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由于“鸡”谐音“吉”,用鸡头作为壶的装饰物正是出于人们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黑釉在东汉时即已出现,东晋时期,黑釉主要出产自当时浙江地区的德清窑,这里烧造的黑釉釉面滋润,富有光泽,色黑如漆,可与漆器相媲美。熟悉连云港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当时的海州尚在前秦的管辖之下,海州以南的淮河曾是横亘于东晋与前秦之间不可逾越的国境线。当时的浙江属东晋辖地,而出产于浙江德清窑的黑釉鸡首壶,为何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海州?

关于这个问题,江苏地方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两晋时期,曾有一条跨越国境,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沟通南北的海上运输线,浙江德清与海州是这条线上的两个点。在当时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投机商人甘冒风险,沿海岸线从浙江出发,一路北上。由于海州沿海山地较多,河网密布,十分便于靠岸泊船。因此,盛产于东晋地区的黑釉鸡首壶也就自然而然地流落到前秦境内的海州地区。由于鸡首壶带有浓郁的吉祥寓意,因此深受地处氐族统治下北方汉人的欢迎。

由此可见,这尊造型奇异、寓意吉祥的鸡首壶不仅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安定生活的祈盼,也足以说明,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海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这一史实,被永远载入史册之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