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在别样“追思”中前行

【连网】  布谷声声催,柳色亦青青。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到来。清明,不仅是农历重要节气,更是在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中抒发对先人的怀念:慎终追远、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追崇美德。传承数千年的“清明节”,已成内涵深远的传统文化,激荡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忘过去、开创未来的血脉情怀。而今年的“清明节”,将是一场不同以往的“清明祭”,更多是让处于疫情防控之下的人们,秉持更加“绿色、文明、安全”的祭扫理念,在别样“追思”中前行。

早在清明节前,国家民政部就召开会议,要求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清明祭扫工作,强调可暂缓举办集体性的公益祭奠活动,以减少人员聚集,倡导移风易俗、殡葬新改等。

赏花时节清明日,百般明丽也怅然。处在“非常时期”下的清明追思,是一场“家国怀念”的法定性传统节日,需要以一种“别样”方式,抒发对故者的深切怀念、对生命的倍加珍惜、对美好生活的致敬向往。

清明,传承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农时节”、“寒食节”等,不仅是民间春耕备耕、河堤插柳,更是后人扫墓祭祖的重要民俗节气,诞生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诸多“清明”流传千古的诗句,让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念天地之悠悠”的时光感慨。

清明,从下至黎民百姓,上到国家层面,祭祀祖先、缅怀先烈、追思历史,庄严、肃穆、恢宏的祭祀场面,汇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激励着一代代人传承弘扬辉煌灿烂的“清明文化”。

清明,体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从“崇尚美德”的家国情怀,到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每一个清明的哀思或一场盛大祭祀,传承的都是坚强向上的“家国精神”。而在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抗“疫”中,中华儿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许多逆行的“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胸中装的正是中华民族“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家国情怀”。清明时节,告慰英灵,以家国名义,抚心献上最深沉哀思,就是对先辈们最长情的祭奠。

清明,倡导的是一种“别样追思”。锦绣山河在,碧草芳连天。时下春暖花开,山河无恙,但疫情笼罩的阴霾还没完全散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战“疫”以及春耕生产、复工复学、脱贫攻坚等重任,都在“时不我待”中统筹推进。大“疫”之年,清明祭扫,确实不宜开展聚集性活动,其形式上可采取“网络祭奠”、“线下”献花种树等别样的“追思”,倡导形成绿色、文明、安全“祭扫”。这不仅是对长眠亡魂和英烈的最深切缅怀,更是对国家抗“疫”和稳发展作出的最好贡献。

清明,柳枝摇曳,芦笛悠扬。让我们在别样的“追思”中,文明前行!   (李凤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