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海绵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连网】(李耀华 蒋俊 杨迅)不久前,国家财政部网站发布消息,公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镇江、厦门等省内外16个城市被列入试点“海绵城市”之列,通过相应的建设,上述城市将被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海绵城市”, 相应设施将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并起到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作为典型的缺水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对港城而言同样十分迫切,此前港城虽有零星试点小区,且城区个别地段采用生态透水砖铺装,但推广仍面临不少困难。那么,港城距离“海绵城市”还有多远?

“海绵城市”建设正当其时

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今年城市节水宣传周的主题就被设定为“建设海绵城市,促进生态文明”。那么,什么是“海绵城市”?据市城市节水办负责人张跃介绍,根据国家住建部发布的消息,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对港城而言,建设“海绵城市”正当其时。因为我市地处淮沭沂泗水系最下游,虽有“洪水走廊”之称,但却是一个水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型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0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市区日常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赖江淮客水供给。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的大幅增加、城市建成区的迅速扩大,城市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开展全民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而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最大限度调节港城水资源情况,从而做到节约用水需要,减少某些地段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尴尬。

市政施工已虑及生态透水

按照相关要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在这方面,我市此前就已充分考虑“海绵因素”,在花果山大道及连云区个别路段进行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不过,由于此前试点面积太小,且持续时间较短,其生态效应尚未得到有效放大。考虑到城市节水需求,海州区的兰若岭秀小区就进行了试点,该小区使用独特的雨水收集系统,采用蓄水池分质收集天然雨水,同时使用中水处理系统,对生活废水按国标进行深度处理,主要用于小区业主冲厕及绿化、喷洒、洗车、消防等,从而有效减少业主的用水开支。

该小区的雨水收集及中水利用就很好地发挥了“海绵作用”,这对港城其他小区建设无疑具有借鉴意义。除此以外,近年来,港城在城市道路铺装和公园广场道路建设中,也大量使用生态透水砖,其中海宁大道及近期改造出新的20多条道路等,其人行道板铺装中均使用了生态透水砖。苍梧绿园、白鹭园及玉带河东盐河生态建设中,也均使用了生态透水砖,其生态效应已初步显露。当然,由于我市属海滨城市,地表土盐碱化程度高,相应的建设中难免增加成本,因而短期内难以达到期待中的“海绵效应”。

多方努力方成“海绵效应”

正因如此,市城乡建设部门已着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并将于年内拿出具体方案。“港城地下水位过高,很多地段属软土地基,这给建设‘海绵城市’带来一定难度。”市城建局副局长王琪说,“但是,建设‘海绵城市’已是大势所趋。”据介绍,在港城,即使是已使用生态透水砖的地段,也因其地下水位过高和软地基条件而打了折扣,其施工过程中必须对相应地块实施硬化,才可以铺装透水砖,否则,已铺装的路面肯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沉,以及在此后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利用。

当然,建设“海绵城市”,要特别注重观念的转变。据王琪介绍,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按照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港城建设也将在部分合适地段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当然,“海绵城市”建设还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绿色建筑小区等很多方面,水利、交通及其他各部门需齐心协力,才有望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海绵城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