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高新区获批后连云港创新城市如何更加名符其实

【连网】

●主持人:本报记者 周莹

●嘉宾:

江苏省社科院沿海沿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古龙高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 陈文丰

咨询分析师 王明阳

南京大学连云港研究院院长 潘少明

南京理工大学连云港研究院院长 潘苏

国电动力总工程师 何明

天明项目部部长 马咏梅

康缘药业研发总监 毕宇安

奥神项目经理 严成

■ 哪些问题卡住了创新的“血管”?

主持人:3月23日,我国高规格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从抓住创新的“牛鼻子”,理好创新的“钱袋子”,建好创新的“保护区”三个方面对国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措施。在新创新时代,连云港也迎来国家试点城市建设的第四个年头,国家高新区建设的首年。连云港如何疏通城市创新的“血栓”,激活城市新一轮发展动力呢?

严成:我感觉连云港科技创新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连云港本土高校资源比较少,这就需要当地到其他地方去招人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觉难度比较大。招人才就像招商引资,你需要的人才别人也需要。关键是你能不能拿出吸引人的政策。目前,连云港虽然有很多的人才政策,但是同其他地区一比就比出差距了。再加上有些人才政策还不能落地兑现,想招人才真的有点难。此外,因为本地的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影响人力、物力、财力流动效率,也制约了本地吸附人才的能力。一个地方招才引才不能只靠“丈母娘”,还需要靠实实在在的硬政策。

潘少明:我认为连云港创新难的根源并不是政府财政贴补力度小,而是创新制度设计上需要再完善。我们是2010年落户连云港的。在短短的四年内,我们所在的区域就多次换名。刚来的时候,我们感觉这里建设的是创新载体,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到这里是在建城市。其实,做创新必须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南京软件园、无锡大数据、苏州高新区,这些都是当地为了发展创新型经济做的创新集合体。因为集合,才能形成效益,变为创新聚合体。我听说连云港籍的“211”、“985”毕业生很少回连云港。而本地高校淮工毕业的学生也很少留在本地。这些人才流失,可能是因为这些学生感到自己很难在这里寻找到合适的创新创业环境平台。连云港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但是对本土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所急需的平台,却缺乏充足的配套服务。连云港既要重视现在的GDP增长,也要为未来十年留足发展的空间。毕竟,招商引资难度会越来越大,本土培养好的企业可能植根性更强。

潘苏:连云港做创新必须分清主次矛盾。创新型经济简单地说是人才加技术。一个地方要想吸引创新资源,关键是服务创新创业要素的能力如何。一个创新人才到一个地方去,关键是这个地方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准备来连云港投资的创新人才。他考察完连云港后说,连云港办企业手续太复杂。虽然办手续的服务人员对待你很热情,但是想办成事并不容易,加速办事就更难了。当然,连云港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也不多。南京每年拿出几十个亿扶持科技创新。连云港财政经费有限,可以拿出南京科技经费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来扶持科技创新。不要看我们不如别人,而是要看我们是否有决心做创新。与其花钱“修路”,不如花钱“买路”走。

■ 疏通创新“血栓”需全民总动员

主持人:创新是一个城市向前发展的支柱力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规模驱动力在逐步减弱,必须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才能实现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因此,连云港必须深化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国家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然而,连云港创新路上的“血栓”不少。这些“血栓”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连云港发展阶段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连云港如何疏通“血栓”,让创新的血液自由地流动呢?

陈文丰:连云港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变做创新的观念。地方的创新型经济关键是有做创新的企业。企业创新关键是平台。因为大部分做创新的企业是小企业,他们需要公共平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集聚资源、技术做创新。同时,连云港需要打破封闭的创新主体结构,整合资源实现共赢。国内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创新主体历经了乡镇企业、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个变化,而连云港创新主体结构30多年来变化比较少,依旧是那些盘子、那些企业,缺乏新的创新主体。因此,连云港需要打造创新孵化器,配置新的创新主体,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当然,在这样的设计中,需要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和政府服务。过去一段时间,连云港科技创新支持资金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其实,地方财政那点资金对于全民创新创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当下,连云港需要发挥市场的效能,用市场的手段调配资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引导作用也不能少。

古龙高:目前,我市园区的创新因子不是很足。这就要求连云港首先要提升园区的创新力。因为我市大部分的经济主体在园区,园区创新力强了,产业创新才可预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连云港首先要对现有的园区体制进行重构。只有改变园区管理者发展园区的思路,才能让园区按照一个创新的路子走,按照创新型经济特色走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全市上下必须形成共识,即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等待,需要容忍失败,宽恕失败。

何明:城市创新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努力,企业努力也少不了。目前连云港创新面临交通、人才待遇等问题,但是如果企业自身创新制度健全,创新资源还是会在这里聚集的。毕竟创新是政府的事情,但是更多是企业的事情。企业是创新主体。如果没有能承载创新资源的企业,政府再喊也没有用。例如,我们就通过柔性引才方式,依托北京研究院招募博士生来连云港。虽然连云港的工资待遇不高,但是人才是按照北京工资标准拿工资。这种曲线引才的方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招人才到连云港,而且也能留住人才。

马咏梅:我感觉当前,大部分企业的创新思路是跟随市场和政府的,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做产业发展和园区规划能够经过科学的思考,能形成一种连贯性。企业的创新投入是非常巨大的,一旦投资失误对企业影响会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市场判断力,通过密集的调研,慎重选择市场和所进入的领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考虑政府层面的因素。我认为政府需要保持创新规划的连贯性,不能随意地改变规划和思路。

毕宇安:我感觉连云港做创新关键是做好创新链。产业有产业链,创新也必须有创新链。连云港做创新战略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周边有哪些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只有深刻地认识了周边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连云港的创新链设计才是最合理的。一个地方的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借助周边的资源做创新。连云港做创新设计和产业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创新的资源配置,实现同周边资源的合理布局,才能更科学地设计本地的创新产业和创新制度。

王明阳:连云港创新发展的硬件条件正在不断完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连云港必须要重视创新源头的培养。所谓的创新源头就是这个城市的创新主体。我曾经对连云港进行过考察,我发现连云港人创业的热情不高,缺乏温州商人创业热情。大部分的创业者还是以维持温饱为创新的主要目的。当前,国内的创新创业已经改变了,更多人创业创新是为了实现梦想,连云港缺乏这样的人。经过分析,我感觉这可能同当地缺乏创新源头有关。没有创新的源头、载体,创新的企业就不会在这里聚集。因此,我认为连云港最需要破解的难题就是强化创新源头建设。这种创新源头不仅是政府唱戏,还需要引入市场化的孵化器,用市场驱动更多创新主体到连云港来。在这个过程中,连云港必须建好载体。

■ 高新区正在成为港城创新最大的载体

主持人:创新活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而刺激人们进行创新的主因是它能带给人们更多财富。当前,连云港成功跻身国家高新区,下一步,连云港如何将这个创新载体做好呢?

古龙高:连云港有很多的园区,其中分散了各种各样的创新资源。随着我市获批国家高新区,我市的创新资源遇到了一个整合期。在这个过程中,我市要积极地通过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将分散在各个园区内的创新资源整合起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其他的开发区也可以借助高新区寻找新的项目。未来,我市可以在高新区孵化企业。孵化完成的企业落户开发区扩大生产。

陈文丰:高新区将成为连云港创新城市建设重要的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连云港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作为一个高新技术区,高新区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来做。因为这个区域主要的推动力是创新人才和技术,单纯地派一支行政干部队伍到高新区来做开发,是很难发挥高新区优势的。因此,连云港做高新区必须依靠一批懂技术、懂金融、懂创新、懂改革、懂园区开发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做好高新区,才能将这里真正地变为高新技术聚合区。高新区是一个特殊的创新监管区。它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政策制定权力,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队伍,能出台一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创新政策,实施一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创新决策。因此,高新区建设必须有非同一般的创新体制和机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