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隐没63年的古碑重见天日 涉及明初“靖难之役”

cw05a06b

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现场考察

【连网】(记者 李国瑞 通讯员 刘阳 彭宪根)残碑所刻内容记录了一个“无名”家族为避中原兵祸而流落至海州地区,并对始迁祖的身份以及后代叔伯子侄的家庭关系做了详细记录。

碑文中隐晦地提及明初发生在宫廷里的“靖难之役”,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个家族的迁徙与战争和杀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隐没63年的古碑重见天日,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浮出水面……

cw05a06e

明初全国性移民

隐没63年的古碑重见天日

近日,记者跟随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东海县张湾乡穆跳村开展文物走访调查期间,村民路士霞老人透露,去年年初,附近的路庄曾在水沟中扒出一块石碑,由于石碑上的文字大多已漫漶不清,刻文的内容成为附近几个村热议的话题。

在路士霞老人的指引下,市文保所工作人员来到距穆跳村西约一公里处的卸房村路庄。在村口,工作人员遇到了在此等候的路士霞老人的侄子———今年48岁的路加好。据路加好介绍,这块石碑当时就埋在路庄东小河的土堤下,刚发现时石碑尚且完整,后来在搬运过程中断为两截。

cw05a06d

发现的古碑

据家住村口的原穆跳大队副队长、今年89岁高龄的路有松老人回忆,刚解放时,现在的瓦口、卸房、穆跳三个村同属一个生产队管辖。1952年,时年25岁的路有松担任大队副队长。一天,他在穆跳西郊的一片坟地旁干活时,无意中在土里发现了这块石碑。当时县里正在整修蔷薇河,由于穆跳大队远离山地,无石材可用,加之当时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队长便命人将石碑抬到河边垫了桥基。

63年后的2015年3月,村里要疏浚河道,路有松老人想起了那块被埋在河堤下的石碑,便劳烦施工的村民多加留意,最终在水下淤泥中发现了它的踪迹。对于这块石碑的命运,路有松老人感慨良多。

他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了。去年夏秋时节,市里的一些文物贩子听说路庄发现石碑的消息,纷纷前来收购,当地村民几经交涉,最终保护了石碑,文物贩子只得悻悻离去。

古碑内容涉及明初大移民

经测量,石碑通高137.3厘米、残宽81.3厘米、厚15.5厘米,弧额,通体采用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石碑正面四周镌刻有精美的蔓草纹。据路加好说,石碑已断为两截,原刻于碑额处的篆字也无从辨识。由于石碑常年淹没于河水中,部分刻文被水流冲刷磨平,仅有部分文字尚可辨识。

市文保所工作人员从残存在篆额处隐约可见“祖塋”二字,碑文中出现的“……春正月……陕西延安府绥德州绥德卫”,以及多处出现的“考”、“妣”等文字分析,这块残碑所刻内容记录了某个家族从陕西绥德移民至此的原因与过程,并对始迁祖的身份以及后代叔伯子侄的家庭关系做了详细的记录。碑文中还隐晦地提到了明初发生在宫廷里的“靖难之役”,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个家族的迁徙与战争和杀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碑文中提到的“延安府”这一行政区域,始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元代改延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延安府,领鄜(今富县)、绥德、葭(今府谷县)三州,肤施(今延安市)、甘泉、安塞、保安、延长等16个县,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据2003年编的《绥德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绥德州设绥德卫,直隶中央五军都督府,并受省都指挥使司指挥。

一家族为避兵祸流落海州

说到明代初期的全国性大移民,最著名的当属“洪洞大槐树”。元朝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解决中原地区劳动力不足、土地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现实问题,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决定采取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移民就此展开。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建文帝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举兵反抗。《明史·成祖本纪》载,在建文帝与燕王的拉锯战中,中原地区百姓自愿加入抗击燕王的战斗中。明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承袭大统,次年改元永乐。朱棣登基后,对当年抵抗的中原百姓挥起了屠刀。因此,在永乐年间,中原地区有大批居民外迁出逃,迁徙至河北、山东、江苏一带。

“洪洞大槐树”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境内,从明洪武二年(1369)至永乐十五年(1417)的近50年时间里,大槐树下曾发生过18次大规模的官方移民,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洪洞县成为全国移民的中转站,“洪洞大槐树”也成为所有移民家族命运的转折点。

从碑文遗留的残言断语中不难看出,这个“无名”家族很可能便是在永乐年间为避中原兵祸而流落至海州地区的。至于石碑所刻年代,由于碑文残损无从判读,这一问题终将成为永远的遗憾。但从碑文中提到与“靖难之役”等相关历史事件看,刻碑时间当在清代。由于明代厂卫制度严苛,移民家族自然不敢将与宫廷政变有关的内容刻在石碑上。

cw05a06a

史料记载的“卸甲坊镇”

卸房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卸房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众多,被称为“卸房童子戏班”的陈家戏班便兴起于此。

宣统三年(1911)前后,班主陈征彦传艺子侄陈永楷、陈永连、陈永田、陈永尧、陈永楷等人,活动于原新浦、海州、张湾、平阳、新坝、谷风庙一带,演出剧目有:《白海棠割肝》、《千里送京娘》、《韩湘子度妻》、《徐奶烧香》、《李翠莲拾金钗》等,其演出活动一直延续到1964年,因此,卸甲坊又被称为海州西著名的“童子窝”。

在卸房村西南隅的一幢民房边,有一块被当地人视为天齐圣物的石碑。它高约1.5米、刻面宽0.65米,由整块含有石英的云母片岩加工而成,通体黝黑、弧额,石碑两面似有文字及刻画符号若干,但因碑面粗糙无法辨认。

据当地村民付怀英老人回忆,这块石碑在解放前曾立于距此不远的东岳天齐庙门东。据她上辈人说,这块石碑是附近前田水河涨水时从上游冲下来的,洪水退去,石碑便立在村头河边。

当地人认为此乃天意,在石碑立定处建天齐庙,连年朝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齐庙被当地生产队拆毁,石碑被砌在村头的小桥上,刻有文字的一面因经常年行走磨损,大多漫漶不清。近几年被拆下后立于村口,每逢初一、十五,当地村民多有祭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