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徐圩新区:一滴水的“绿色轨迹” 绘就产业与生态发展和谐画卷

【连网】(通讯员 李海薇 葛雁)在2025年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一滴水的“绿色轨迹”,正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江苏方洋水务公司构建的供排水一体化体系,如同为工业园区装上了精密的“新陈代谢系统”,在科技赋能下,让每一滴水实现价值跃升,书写着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时代篇章。

保障“生命之源”,科技提升民生福祉

饮用水安全,关乎千家万户。曾经,善后河原水因氯化物超标成为困扰徐圩新区百姓生活的“隐形盐罐”。传统工艺虽能勉强达标,但难掩水质口感欠佳。2023年,一场供水系统的换新升级悄然启动:江苏方洋水务公司引入由超滤膜与纳滤膜组成的深度处理工艺,如同精密“筛网”,有效拦截微生物及过量矿物质。如今,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氯化物含量稳定降至70~80mg/L,水质显著提升。“这水品出甜味了!”社区居民的质朴评价,道出了科技惠民的实效和温度。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更筑牢了城市健康发展的根基。

02

破解工业“水困”,创新驱动绿色转型

面对化工冷却水消耗占工业用水超70%的严峻挑战,江苏方洋水务公司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绿色升级。该公司建成的10万吨/天脱盐水厂,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工艺——超滤膜有效拦截杂质,反渗透装置精准分离水分子,产出含盐量仅5mg/L的高品质脱盐水,不仅显著提升循环冷却系统的效率,保障了生产稳定,更大幅降低了新鲜水资源消耗。

工业废水治理同样体现精细化管理。通过“一企一管、分类收集、分质处理”体系,废水被精准输送至综合治理中心。7条处理线协同运作,酸碱废水经中和反应后,多余的碱度还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餐”,碳源也得到精准调配利用,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786万元,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9381吨。规模达16万吨/天的再生水回用中心,采用国际领先的双膜技术,将废水氯化物浓度稳定控制在30mg/L以下,回用率高达70%,相当于年节约新鲜水资源4000万吨。配合创新的水权交易机制,节水指标实现市场化流转,将废水真正转化为可流通的“资源”,构建起从高效供水到废水再生利用的完整绿色水循环体系。

守护生态底线,实现末端安全可控

无法回用的高盐浓水并非治理终点。江苏方洋水务公司通过多重屏障确保环境安全:人工湿地作为“生态缓冲带”,利用草木根系与土壤的自然净化功能处理尾水;深海排放管道则科学利用黄海环境容量,实现安全可控排放。这一末端治理环节,既是对前序流程成效的最终检验,更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庄重承诺。

01

创新引擎驱动,科技赋能水治理

强大且持续的创新是成就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江苏方洋水务公司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依托4600平方米研发中心和400余台高端检测设备,深耕膜技术应用研究。针对冬季低温导致的化工废水膜污染难题,团队深入剖析成因、优化运行参数,成功将日产水量提升3000吨,年节约膜更换成本达百万元级。从难降解污水处理到延长膜使用寿命,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在提升行业标准。

践行生态理念,共绘发展新画卷

从原水到饮用水,从工业用水到再生水,一滴水的“绿色轨迹”,折射出徐圩新区以科技守护碧水蓝天的智慧与担当。他们以纳米级的精度优化水处理,以供排水一体化的系统性思维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