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小餐桌”托起“大民生” 探索民生服务可持续发展路径

【连网】(记者 郑非凡 通讯员 周文俏)中午11时,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街道幸福社区食堂后厨热气升腾,香气四溢。王大爷拄着拐杖,熟门熟路地进食堂点了一份老年营养餐:“儿子在外地工作,以前自己对付一口,现在顿顿热饭热菜,比家里还舒坦!”隔壁桌,在附近办公的李小姐打包了一份午间套餐:“下班回来累得不想做饭,这里省心又放心,真是上班族的救星。”

如今这样的场景,每天在海州区31家社区食堂同步上演,这些分布在各街道的社区食堂已累计服务居民60万余人次。从最初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暖心餐桌”,升级为覆盖全年龄段的“幸福食堂”,海州区用市场化思维探索出了一条民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916fd2d7dbbd408ab69315424fadaa2f

从试点到覆盖

构建15分钟助餐服务圈

“以前中午自己热个馒头,现在食堂一顿饭才花10元钱,政府还补贴1元。”独居老人李奶奶说着搅动起碗里的鸡蛋羹。2023年以来,海州区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民生保障重点工程,率先在老年人口密集的新海街道、新南街道试点建设标准化助餐点,当年建成8个,数量与质量均位居全市前列。

在板浦镇养老服务中心的助餐专区,工作人员正将分装好的盒饭搬上保温车。“除了服务院内老人,我们每天还为周边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该中心负责人指着登记本介绍,助餐服务延伸至社区后,月均服务老人已超500人次。

这种“机构+社区”的延伸模式,正是海州区构建“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网络”的缩影。通过实地调研人口分布与资源禀赋,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策略,服务网络覆盖全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

077ef326161a472c9010bd6af835264d

从长者到全龄

打造社区“第二客厅”

社区食堂的生命力在于满足多元需求,海州区敏锐洞察趋势,推动服务对象从“长者”向“全龄”拓展,将单一的就餐点升级为社区多元化活力空间。

中午12时,新东街道双园社区食堂靠窗的餐桌上,中学生小杨正对着平板电脑看网课,母亲张女士则在旁边打包糖醋排骨:“孩子放学早,这里的营养餐比外卖健康,还便宜。”

“一份套餐定价多数在10到15元之间,60岁以上的长者还能额外享受85折优惠。”双园社区党委书记万召弟笑着说,“我们就是想凭着这餐餐热饭,把温暖实实在在送到社区每一个人心里。”

午餐高峰刚过,几位老人便在阅读角翻书闲聊,隔壁棋牌室传来阵阵笑声。“以前吃完饭就走,现在能看书、下棋、量血压,像自己家客厅。”居民刘阿姨笑着说。目前像双园社区这样创新“餐饮+”的食堂已有5家,此模式融合社交、休闲、健康咨询等功能,成为居民离不开的社区生活空间。

2e61272bb023445d87854e65aef5984c

从“主导”到“引导”

探索可持续运营之道

推动社区食堂从“建起来”到“运营好”,还需建立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为此,海州区构建了“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居民付一点、经营主体担一点”的多元投入、可持续运营机制,为破解可持续运营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社区助餐点不仅享受政策建设补贴,政府还为老人提供专项餐补,午间高峰时段上座率很高,基本实现良性运营。”新海街道海连社区党委书记李肖娜算起运营账时,话语中透着欣慰。

在松霖餐饮的中央厨房里,工作人员忙着将分装完毕的餐品装上配送车。“作为社区助餐点的实际运营方,承接‘公建民营’模式,主要负责餐饮供应和日常管理,既减轻了政府的运营压力,企业也能通过专业化服务发挥成本控制优势。”松霖餐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让企业有了稳定的服务场景,更能沉下心来打磨菜品。

为让社区食堂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政府还积极引导运营方拓展外卖配送、半成品销售等增值服务。这些举措让食堂的营收结构更趋多元。目前,全区已有29家社区食堂实现基本收支平衡,为长期健康发展筑牢了根基。

“从食材溯源到操作规范,每个环节都不能含糊。”海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着重强调质量监管的重要性。如今,社区食堂依托智能助餐系统实现26个点位的智慧化管理,同时联合金融机构建立预付卡资金监管账户,为居民的预付款项加上“安全阀”,严防资金风险。正是这种全方位的保障,让居民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从聚焦长者的“暖心餐桌”,到服务全龄、活力充盈的“幸福食堂”,海州区用制度创新激活市场智慧,让社区食堂这株民生之树枝繁叶茂。食堂里升腾的不仅是一日三餐的烟火气,更藏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滋养着每个居民的幸福日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