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乡村CEO”李新余 在“青春试验田”里写活藤蔓经济学

【连网】(记者 郭胡成 孙晨晨)母亲想不通,好好的苹果树,种了十几年,一天农活都没正儿八经干过的儿子硬是把它砍了,说要“改种”。就连一向支持儿子的父亲,那次也差点儿没绷住。

这是2021年冬天的事儿了。现在再提及,夫妻俩早已是满面笑容。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盛夏,江苏连云港赣榆区石桥镇白石头村李新余家的大棚里,缀满枝的葡萄,让父母相信了他的藤蔓经济学,也让村里人看到了这片“青春试验田”的希望。

“看这果实多饱满,今年的蓝宝石葡萄差不了。”穿行在葡萄架下的李新余,指尖轻抚着紫黑透亮的果粒,满眼都是疼爱的模样。

这个返乡7年的年轻人,把自家苹果园当成“试验场”——从砍倒盛产期的苹果树,到如今瓜果满棚、鱼鳅满塘,他用“敢试敢闯”,蹚出了一条带着泥土香的致富路。

acd92719a2575b5cd8eb21eb650f5c1c

从“砍树风波”到“示范田”

年轻人的破局勇气

2018年5月,彼时的李新余是市学联驻会执行主席。

就在他切身感受着这座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脉动时,一则来自家乡赣榆的招聘优秀大学生到村工作的公告,激起了心底的涟漪。

回家,回到那“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决心既下,行动如风。他以优异的成绩和饱满的热情,顺利通过了层层选拔。巧合的是,还被分配回从小生长的白石头村工作。

回到熟悉的村庄,身份却已截然不同。从离巢求学的游子,到人们口中的“村官”,李新余深知肩上的重量——乡村振兴,这四个大字宏大而具体的深意。

那时候,白石头村有500多亩的苹果园,苹果是村民们的“饭碗”。但是,果树老化、品种落后等原因,让苹果卖不上价钱,村民收入一直难以提高。

打小就在苹果园里转的李新余,突然就动了“砍树”的念头。

这一次,倒不是说干就干。经过多方调研,李新余发现蓝宝石葡萄市场前景广阔,且经济效益远超苹果。

摸到了门路,但真要实践,李新余知道阻力会很大。

“确实和我想的一样:村里人都说我瞎折腾,好好的苹果树砍了多可惜,万一葡萄种不成,岂不是亏大了?”就连母亲也坚决反对,“这些苹果树正值盛产期,砍了太浪费!”

说起过往,不善言辞的李新余用几句话简短带过。

面对质疑,李新余没有退缩。他耐心地向母亲和村民们算起经济账:苹果亩产约4000斤,均价每斤2元左右;蓝宝石葡萄亩产3000斤,市场价却高达30多元一斤,收益差距显而易见。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李新余决定自己先“吃螃蟹”。2021年冬天,他砍掉自家果园的苹果树,建起两栋蓝宝石葡萄大棚,“要试错,先从自家开始。”那段时间,他天天泡在大棚里,白天蹲在葡萄架下观察,晚上抱着种植教材啃到深夜,手机里存了十几个种植专家的联系方式,微信对话框里全是“如何控温”“怎么防裂果”的请教信息。

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蓝宝石葡萄已处于丰产期。至于收益,李新余在心里已经盘算过很多次。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在摔打中积累“致富经”

“砍树”难,对于门外汉来说,种葡萄更难。

技术可以学,但老天爷的事谁也无法应对。去年夏天的那场连阴雨,让李新余“悔不该当初”。

“连着下了一夜的大雨,大棚两边的水排不出去,积了快30厘米深。”推开葡萄棚门的瞬间,热气混着潮气扑面而来,棚里像口密不透风的大蒸笼。刚染上紫晕的葡萄挂在藤上,被蒸汽一熏,表皮正一点点冒出褐色斑点,有的已经裂了口,浆水顺着藤蔓往下滴……

怎么补救?他翻烂了《葡萄栽培技术大全》,带着哭腔给农技专家打电话……好在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在大棚两侧挖半米深的排水沟,更换全新无滴膜篷布,增设通风口,再加上能随温度调节的遮阳网。

“今年换了无滴膜,水汽顺着布面流,不直接打在果上。”旁边卷着的遮阳网正随风轻晃,眼前的李新余又恢复了满脸自信,“超过30℃就拉开,打开通风口,又能挡强光,又能透风,再也不怕日灼果、气灼果了。”

大棚里,蓝宝石葡萄正借着日光,慢慢染上深色。“蓝宝石葡萄皮薄肉厚,甜度高、水分足,整颗果实无籽无核,在市场上根本不愁卖,批发商早早地就来打听采收时间了。”一说到葡萄,李新余就有说不完的话。

如今,两栋葡萄大棚渐渐成了“活教材”。村民们没事就来转悠,看他怎么拉枝、怎么打药。李新余也从不藏私,“新梢长到30厘米要摘心”“膨果期要追钾肥”“雨天一定要关通风口”——这些话里藏着的,全是他摔过跤、踩过坑才攒下的实在经验。

“年轻人就是不一样,思想观念比我们超前。”而今,村民们常这样念叨。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农业”

让土地四季生金

“葡萄大棚冬天歇着也是歇着,不如利用起来种点蔬菜。”去年冬天,望着空荡荡的大棚,李新余心里又打起了主意。他试着种了些叶菜、豌豆、西兰花和土豆,没想到不仅让闲置的大棚发挥“余热”,还能多一份收入。

“土地就像个聚宝盆,只要肯琢磨着用,它就总能给你些惊喜。”说这话的时候,李新余就像父亲一样,略带深沉感。

蓝宝石葡萄的成功,让李新余看到了特色农业的潜力,更潜心探索更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乡村振兴不能单靠一种产业,必须多元化发展,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

眼下,李新余的家庭农场就是一个“立体农业”试验场:葡萄大棚下,套种着南瓜和毛冬瓜;一旁的池塘里,莲藕与泥鳅共生,菱角与红鲤鱼共养;果园里,皇冠梨、苹果等果树错落有致。

这种“一田多用、一水多收”的模式,让他家这十几亩的“试验田”实现了春天有鱼、夏天有葡萄、秋天有梨、冬天有蔬菜,全年都有新鲜作物冒头。

而这,只是开始。

在李新余的藤蔓经济学中,要构建的是家庭农场集约种养模式,丰富农旅融合发展。

“我先把路走通走顺,村民们才敢跟着我干。”李新余说。

李新余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从回村任职到被组织任命为村党总支副书记,7年里,他的办公室灯光常常是村里最后熄灭的一盏;抽屉里那一本本卷了边的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大棚里种下的不只是葡萄和蔬菜,更是一种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四季轮回里长出来的旺盛生命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