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云端传播、地标赋能、自然与匠心双重加持 看连云港特色农产品何以“出圈”

【连网】(记者 孙晨晨 通讯员 杨泽芃 张南宁)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新认定的1409个地理标志产品名单出炉,江苏连云港赣榆区“石桥黄桃”“谢湖大樱桃”成功上榜。至此,赣榆地理标志产品家族已扩容至3件(含此前获评的“赣榆梭子蟹”),标志着赣榆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迈入新阶段。

从“深闺”到“出圈”,在这张“国字号名片”背后,是一条从自然禀赋到标准化生产、从地域特产到品牌经济的深度转型路径。

gb11A4e

北纬35的“风味密码”

自然与匠心的双重加持

地理标志产品,是产自特定地域的“特产尖子生”,不仅是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更是区域文化与形象的重要标识和传承载体,其独特的风味、品质或声誉,深深植根于产地的水土气候和人文传承,是自然禀赋与匠心培育的结晶。

赣榆区石桥镇种植黄桃规模达1.8万余亩,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约1.5亿元,是全省黄桃种植面积第一大镇,因此石桥镇也获“黄桃之乡”的美誉。石桥镇地处北纬35海岸线,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桃园常年“沐浴海风”,这里的黄桃不仅个头饱满,更兼具恰到好处的酸甜,尤其适宜做黄桃罐头,颇受市场青睐。

同样拥有“地理基因”的厉庄镇谢湖大樱桃,果实个大而整齐,果柄短粗,果面紫红、红、黄红色,色泽鲜艳,晶莹剔透,肉质脆,肥厚多汁,核小,风味酸甜爽口,且营养丰富,花青素、糖酸比、VC、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同类樱桃指标,总酸含量低,果肉质地细腻汁多、口感甜酸、香气浓郁。如今,在厉庄镇樱桃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年产优质樱桃超千吨,年产值突破2.4亿元。

gb11A4d

差异化破局

产业链延伸激活价值潜能

优质特产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科学布局。

在连云港时若农业有限公司的深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声中,黄桃完成了从鲜果到冻瓣的蜕变。“今年黄桃加工季节,公司预计收购原料6000吨,加工成品4500吨,销售收入预计4000万元以上。目前,该公司正开足马力赶生产,本轮生产将持续到9月中旬。”连云港时若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庆友介绍。

通过深加工,不仅解决了黄桃鲜果易腐的问题,更让“石桥味道”突破时空限制。如今,石桥黄桃已成为伊利奶业的专供原料,稳定了销售渠道,提高了种植户收益。

与黄桃的工业化路径不同,厉庄镇的樱桃产业走的是“精品农业+乡村旅游”的道路。2024年,连云港世纪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驻厉庄镇,引入新型的樱桃品种和砧木品种,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也让樱桃的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

每年5月底到6月初的樱桃成熟季,这座“樱桃小镇”总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好吃的樱桃不愁卖。”厉庄镇樱桃种植户李军自豪地说,“每年的樱桃采摘季,樱桃园里便热闹非凡,本地的、外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只为品尝这一口甜蜜。”

gb11A4b

地标经济的“乘数效应”

让家乡美味飘香万里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消费升级时代,优质特产若困于地域壁垒,再好的品质也可能“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何让“谢湖大樱桃”“石桥黄桃”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考验着“特色突围”的智慧。

“刚刚捕捞上来的梭子蟹,这一批赶紧下单。”8月5日开海当天,在石桥镇韩口码头,主播薇薇正直播叫卖刚上岸的梭子蟹,产地直连消费端的模式,让物理距离化作“新鲜”背书。

厉庄镇年年举办的樱桃节,不只是一场采摘盛宴,更是用节庆IP为农产品注入文化温度,让“谢湖大樱桃”从单纯的水果,变成承载乡村记忆与地域风情的符号;而今年启动的“山海甄选连天下”农业大集,以全年持续的展示平台打破“时令局限”,让石桥黄桃的甜、东海老淮猪肉的香,在四季流转中不断强化消费者认知。这些举措的核心,在于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品牌资产”,让消费者记住的不只是“好吃”,更是“来自连云港的独特味道”。

“云端”力量加速了突围。美食博主探访果园、网红达人直播溯源,用透明化场景构建情感联结,让“谢湖大樱桃”的红润、“石桥黄桃”的饱满穿透屏幕,使地域标签成为品质保证。

从码头直播到农业大集,从云端传播到地标赋能,这些实践印证:破解“巷子深”,关键是为“酒香”找对路径。此次“谢湖大樱桃”“石桥黄桃”成功“出圈”,不仅能通过规范管理和法律保护提升产品价值,更将推动特色农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再添“加速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