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记者 王雪峰 赵阳 通讯员 康凯)思政课搬上开山岛,让爱国情怀扎根心灵;创客教室里,学生们的发明创造已走向实际应用;“每天一节体育课”让校园充满活力,学生体质显著提升;班班有特色的艺术展演,让非遗文化在校园绽放新彩;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让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收获成长……连云港市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山海为媒、以文化为魂,五育并举,走出了一条具有港城特色的育人新路径。
德育铸魂 守护生命成长
为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连云港市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依托“山海文化”资源禀赋,构建“行走课堂+红色巡讲+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创新推出“瀛洲大先生行走课堂”“小红砖宣讲”等10多个品牌项目。依托5所高校牵头成立的共建联盟体,联合40所大中小学及实践基地,打造一体化精品课例、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特色课程。深度整合抗日山、开山岛等红色资源,形成“馆校地”协同开发模式,研发《抗日山》《开山岛》等跨学科融合课程30项,年均开展红色研学20万人次。绘制“山海思政资源图谱”,建成中哈物流园等实践教学打卡点100个,开发爱国主义主题研学路线6条,实施“百校万生研学港城”行动,培育“红领巾讲解员”等特色社团50个,不断深化学生家国认知。
“媛媛老师来了!”在海头小学的一所教学点,孩子们簇拥在走教老师孙媛媛身边高兴地呼喊着。孙媛媛通过组建12人“悦海”心育团队,践行“让心理健康服务走进乡村孩子‘心’里”育人理念。“行走的心理课堂——让乡村孩子都能接受青春健康教育”教师案例,入选教育部“向阳花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教师典型案例。
连云港市创新构建“五级关爱”机制,从校长到成长伙伴,每个重点关爱学生都有专属守护团队。聚焦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启动中小学“精准滴灌润心护苗”专项行动,以分类分级做好“滴灌式”关爱等10项重点任务为抓手,不断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动的心理课堂”为100余所乡村学校师生,带来不一样的心理课堂体验;“一生一策”跟进式关爱支持,为学生送去阳光;“港城家庭教育大讲堂”,不断向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的对策与妙招;教育、公安、卫健、街道建立“四方联动”工作机制,营造了关心关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智育创新 深化人才培养
在今年4月举行的“领航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全市近470支代表队、800余名学生在创意智造、智能机器人等16个赛项中展开角逐。近期,我省“领航杯”活动也将在港城举行。
为深化“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连云港市将科创实践活动与社团建设深度融合,全市共建成120个中小学创客空间,开发《青少年AI启蒙》《3D创意设计》等校本课程。2024年,全市中小学生在省级以上科创竞赛中获奖216项,其中15项作品获国家专利。“VR物理课让我‘触摸’到了电磁场,才有了这个灵感。”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季佳函同学设计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材料创新使光电转换效率提升15%,该成果被企业相中并进入中试阶段。
为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连云港市教育局成立高考研究中心,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重点研究高考、学科奥赛、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连云港市以5所头部高中为学科基地校,依托基地校开展成果转化研讨活动,以基于成果转化的课堂教学为重点,推动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
体育强基 增强学生体质
近日,连云港市教育局收到一条“12345”表扬工单,来电人表示其孩子在师专二附小就读,每天一节体育课实施以来,孩子身体素质变好了。师专二附小杨金斌校长说:“学校自春季学期实施‘215专项行动’以来,学生在校锻炼时间得到了充分保障,体质得到明显增强。”此前,在2022级江苏籍新生身体素质抽样测试中,连云港籍大一新生体测平均分,较上一年度全省排名提高两名,位居全省第二,测试合格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连云港市教育局体卫艺教处处长孙学明介绍,今年春季学期以来,连云港市提前部署落实省“215专项行动”,要求全市小学自春季学期起、初中学校自秋季学期起全面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目前,小学每天1节体育课已排进课表,15分钟课间时长也都调整到位。针对师资不足问题,连云港市教育局开展多层次专兼职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集中备课活动,同时,鼓励学校采取“进、转、培、聘、送”等方式优化体育师资。
美育浸润 厚植乡土情怀
“孙悟空是榜样,翻山越岭闯四方。”在师专三附小的盐迹童韵舞蹈社团,孩子们正在排练《大圣伴我去逐梦》。这个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剧目,在省艺术展演中一举夺魁。
美育的种子正在山海间蓬勃生长。灌云县益海助学中心的留守儿童们,用“儿童版画”刻画心中的大海;师专二附小师生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编入舞蹈《雏凤清鸣话海州》,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海路小学等35所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将“山海文化”“淮海戏”等地域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为校本课程。
近年来,连云港市以“美育浸润行动”为纲领,常态化举办表演类竞赛、艺术作品展及影视文化周活动,创新实施合唱教学专项培训与乡村美育提质工程双轨机制,打造班级合唱艺术展演品牌活动。在2024年以班级合唱为主的江苏省“阳光下成长”中小学班集体艺术展示活动中,连云港市斩获12项“每周之星”荣誉,师专三附小四年级9班更荣膺“年度之星”,获奖层级与数量均位居苏北前列,彰显区域美育发展新高度。“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中,连云港市勇夺9项特等奖、23项一等奖,综合成绩位居全省第五,并有作品入展全国艺术展演现场,实现美育成果从地方到全国的阶梯式跨越。”孙学明介绍。
劳育实践 写好成长答卷
“温度28℃,湿度65%,可以揭膜了!”在灌云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智能大棚里,来自县实验小学的“小农艺师”们正在管理他们承包的“责任田”。校长王跃江介绍,这套“AI+农业”课程已培养出3个“少年农技师”。
劳动教育在港城呈现出蓬勃的地方化特色。赣榆海头高中的学生跟着老渔民学习“渔结编织”,作品成为旅游纪念品;苍梧小学的“春耕苍梧发新芽”研学课程,学生在园博农场数字农田种玉米、向日葵;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山海厨房”课程,让“凉粉制作”“沙光鱼烹饪”等传统技艺香飘校园。近3年,全市建成7个劳动教育基地,开发12类特色课程。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蒋猛表示:“当孩子们抡起锄头会耕作,拿起工具会创造,教育才算真正接了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