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连云港:加快中华药港建设 打造国际化医药产业高地

【连网】盛夏时节,连云港市开发区中华药港核心区,一片繁忙的生产场景。作为市开发区重要的平台载体项目,中华药港一期公共服务平台已投用。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发展平台已然崛起。

微信图片_20210715120935

搭乘改革春风 医药产业茁壮成长

作为港口城市,连云港最初的产业体系是以资源生产性和农业为主。原盐、磷矿石、化肥、水泥、纯碱等传统资源型产业支撑着城市命脉,九大国有公司中,医药公司板块最小,发展有限。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板块,却成为今天连云港最具活力的创新板块。这样的神奇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呢?连云港市工信局医药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连云港新医药萌芽于上世纪70年代,起步于80年代,90年代崭露头角,2000年之后进入发展快车道。

1969年8月,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制药厂组建,1973年改名为连云港东风制药厂,成为正大天晴的基础;1970年,恒瑞的前身连云港制药厂成立;1975年,康缘药业的前身连云港中药厂建立;1995年7月,连云港豪森制药公司相继成立。这四家当时不起眼的企业,今天已经成为我国制药行业创新龙头,其中恒瑞、豪森、正大天晴多次上榜中国医药创新榜前四强,康缘药业则牢牢占据中国中药创新排行榜前列。

改革成就了中华药港今日版图。改革开放后,连云港大力推动政企改革,一群年轻人走到了前台,让连云港医药板块轻装上阵,快速发展。

1978年,东风制药厂连年亏损难以为继,南京知青陶惠启被任命为该厂副厂长。看到当时肝病多发,陶惠启决意改传统大输液生产为主攻肝药,为今天正大天晴抗肝炎药物基地奠定了基础。

1987年,28岁的肖伟被任命为连云港中药厂厂长。接手后,他启动科技研发工程,开发创新中药产品,从此奠定了康缘“振兴国药,报效祖国”的发展基础。

1990年,连云港制药厂濒临倒闭。当了几年副厂长、年仅32岁的孙飘扬出任厂长。他以开发新药为突破口,跑遍了全国有关科研单位,进行市场调研,组织新品开发,到目前,恒瑞医药已经成为国内创新药的龙头企业。

事实证明,这群连云港改革精英人物以敏锐的“嗅觉”和过人的胆识,把握住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机会窗”,打开了企业走向崛起的通道。

微信图片_20210629102857

随着连云港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创新成为连云港医药企业的共同追求。连云港几位药企当家人不约而同地“冒险”求变蹚出了一条发展之路。陶惠启拍板20万元购买了猪苓多糖注射液专利;孙飘扬120万元收购了中国医科院药研所开发的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专利;肖伟揣着职工集资和“求来”的银行贷款启动了桂枝茯苓胶囊研发。

豪森是连云港市领军药企中起步较晚的。在起步之时,企业负责人钟慧娟就提出走仿创结合、再逐步向自主创新转变之路。豪森先后在中枢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内分泌、心血管等领域开发出国家级新药30多项。

通过艰难的创新坚守,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连云港药企开始冒尖。东风制药厂的猪苓多糖、连云港制药厂的异环磷酰胺、连云港中药厂的桂枝茯苓陆续上市,连云港药企开始登上中国医药创新舞台。到目前,恒瑞和豪森的抗肿瘤药、康缘的中成药、正大天晴的抗肝炎药等,为连云港医药产业的整体链条打下基础。

创新也让连云港药企站在时代风口。数据显示,今天,连云港医药企业在抗肿瘤、抗感染、妇科、麻醉、手术用药、肝病等领域牢牢占据了竞争的主动权,多款药物跻身相关疾病治疗国家版指南,惠及众多患者。

规模产值齐升 中华药港应运而生

通过几十年的坚守,连云港医药产业迅猛发展。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2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营业收入550亿元,占全市总营业收入20%;利润150亿元,占全市总利润61%。

站在连云港经济开发区高处远眺,正大天晴润众工厂、恒瑞医药产业园、豪森医药产业园依次排列在中华药港范围内。市开发区依托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载体,在抗肿瘤药、肝炎药、精神类药物等多个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已形成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等六大研发生产基地。恒瑞、正大天晴、豪森、康缘等药企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位列全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前40强,全部跻身中国医药创新力前5强。德源药业、诺泰澳赛诺、长慧医药、暨明医药等第二梯队企业正在迅速壮大。

微信图片_20210715115916

良好的产业基础让连云港创新成果迭出,连云港市科技局成果处处长周梦玲介绍,在2020年国家药学会发布的医药上市公司市值,连云港医药企业市值突破7000亿元,位居全国医药企业上市市值第一。累计获批上市1类新药11个,占全省1/2、全国1/8,位居全国设区市首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近3年累计承担国家级重大新药专项103项,通过境外质量认证药品40多个。恒瑞医药入选全球医药创新指数排行榜第13位,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制药企业。截至目前,获批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8个,拥有医药类研发机构60多个;集聚医药领域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8名;拥有江苏海洋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等高校院所26所,储备医药产业技能人才3.5万人。

2018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华药港”的设想,并确立了“港城特色、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定位,作出这个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主要源于连云港雄厚的新医药产业基础。为充分发挥恒瑞、康缘、豪森、正大天晴四大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效应,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医药产业,“中华药港”重点构建“4 X”产业体系总体定位。其中,“4”,即发展壮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原料药四大核心产业,尽快培育成为千亿级板块。“X”,即积极培育医疗器械、药用辅料、药用包装材料、制药装备、特医食品、医药服务、冷链物流、医养健康等板块,实现巩固优势、补链强链,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架构,打造国际化医药产业集群。

微信图片_20210715115948

连云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继续加大“中华药港”建设推进力度,不断释放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三区叠加”效应,全力争取江苏省药品评审中心连云港分中心、江苏省药检院连云港分院、中国连云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三大中心”落地。

加快平台建设  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

站在中华药港核心区,记者看到现代化的园区建筑已经初具规模。现场的工程人员介绍,按照“分步实施、先急后缓”原则,于2019年7月全面启动中华药港核心区建设,并组建了中华药港建设运营指挥部,坚持“服务、招商、建设”并举,统筹推进建设、运营、管理、招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华药港核心区于2019年7月启动建设,目前,一期公共服务平台的医药研发楼、加速器、安评中心及示范车间等载体已建成,集聚医药研发、生产、商务及公共技术服务等项目50多个,集群效应显现,产业生态日益丰富。在一期投用的同时,二期高端化学药物制剂产业园标准厂房和公用设施主体施工已完成;三期商务服务区的中央厨房、人才公寓、生活广场、运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已开工建设;同时,国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部分标准厂房已建成。功能性医药园区加快形成。

中华药港建设运营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医药作为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产业周期长”的高精产业,需要持之以恒的专业专注培育,产业发展对载体功能配套和专业化服务需求高,医药园区的基础属性是为企业提供适合发展的空间,其建设和运营管理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专业性强又意义重大的系统性工程,深度服务产业是医药园区根本任务。

在打造平台载体的同时,强化政策支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15条中华药港高质量发展意见,从医药品种、公共服务平台、产品国际化等15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平台集聚的“磁核效应”日益显现。在政务服务上,发挥“三区叠加”优势,成立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设立项目审批直通车,“不见面审批(服务)”覆盖面达99%以上,“1220”实现常态化,“一照多址”“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联合验收”“证照分离全覆盖”等改革加速实施。在平台搭建上,成立了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打造中华药港系统性科创平台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并建立项目入驻专家评审机制,对项目准入、使用面积和优惠政策等进行专业评估,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出台《企业入驻服务管理办法》,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专业服务。在投入保障上,每年配套5%的财政收入,定向用于支持医药行业企业团队创新创业。比如,对I类新药,从研发到产业化阶段给予2400万元奖励;对产业化项目,最高给予2000万元设备补贴等,此外,对已出台政策抓好落实,提高政策兑现率,仅过去2年共为药企减税18.9亿元。

截至2020年底,中华药港先后获批国家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创新药孵化器基地等载体,并连续两年获评五星级示范基地、全省唯一。根据最新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74个生物医药主要产业园区中排名第16位;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数量排名第2位,药物临床试验数量进入前5名。

中华药港,正在全球医药产业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筑梦前行,以精准化的定位、专业化的服务、系统化的政策、国际化的载体、智慧化的运营,加快构建一流发展平台和专业服务体系,加速推动从医药研发、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搭建,汇聚人才、资本和创新成果等优质发展要素,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港城特色、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千亿级中华药港。(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贺成东  刘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