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低龄老人老有所为 高龄老人老有所依 “老老助老”开启社区为老服务新模式

【连网】□ 袁春梅 李沙沙

前两天,新浦街道万润社区86岁独居老人张奶奶家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74岁的曹爱英,带着志愿小分队为高龄老人送医送药来了。已是中龄老人的曹爱英,原先是一名医生,身体素质特别好,坚持志愿加入社区“老老助老”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志愿活动。让社区60至70岁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志愿者为7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中龄老人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是万润社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探索的一种社区助老服务新模式,不失为时下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一种“多赢”探索。

“老老助老”实现邻里互助

万润社区属于一个老龄化较为严重的社区,现有人口 24705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人2837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1%,高过10%的联合国传统老年社会标准,其中低龄老人2643人,高龄老人194人。2017年起,至嘉社会工作事务所介入万润社区陆续开展为老服务活动,探索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为老服务模式。经过摸索、设想、试运行,“老老助老”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应运而生。以低龄老人为志愿服务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老有所为的良好心态,缓解高龄老人生活不便和生活寡淡的困境,让高龄老人老有所依,让大家老有所乐。

微信图片_20170911165740

低龄老人们陪着高龄老人一起聊天找乐。

像医院退休的74岁低龄老人曹爱英,经常带着志愿小分队区为社区困难的高龄老人家庭送医送药,帮测测血压量血糖,并帮助定期查看药品有效期,清理过期药。还有老人高善清,今年64岁,每到端午节,她就主动来到社区给困难群体包粽子和高龄老人包粽子、送粽子,也会把自己家的粽子分给左邻右舍。今年69岁的程美华,会唱歌、爱唱歌的她时不时就到高龄老人家给唱个歌,要是时间长她没去,老人家还想得慌。

万润社区低、中龄老人中有特长、有爱心、有精力的老人非常多。像曹爱英、高善清这样常助人的中、低龄老人,当起了社区为老服务骨干志愿者,只要得空便会加入“老老助老”队伍,投身社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中来。

志愿服务储蓄银行助力“老老助老”

万润社区“老老助老”团队已小成规模,他们中有的老人服务次数已达近百小时。“怎么让这些奉献爱心的人也感受到组织关怀呢?”万润社区和至嘉社会工作事务所,继续推出“志愿服务时间储蓄银行”。

即由时间银行记录每一名志愿者的服务工时,定期对服务时长高的志愿者予以表彰,并对志愿者免费兑换家庭需要。比如家里水管漏了、电线短路了,都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来兑换。遇到家里需要帮助但时长不够兑换的,亦可先兑换后补志愿服务时长。

微信图片_20170911165727

老老助老”志愿活动中老人一起读书看报。

“‘老老助老’实际上是在用优势视角看老人,发挥他们有阅历、有精力、有爱心、有热心的优点,让一些刚退休的低龄老人或是有特长、有爱心的老人,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而需要帮助的高龄老人也能实现老有所依。”万润社区主任武静,再好的模式都需要激励机制,通过“时间银行”记录“老老助老”志愿者的服务时长,让中、低龄老人在需要时也可以获得帮助,既树立中、低龄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信念,也在社区营造了很好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到社区邻里志愿服务中来,邻里之间也会更加友好,社区更加和谐。

让“老老助老”新模式能良性循环

随着老龄化加剧,公共养老服务资源更为紧缺,而“421”家庭结构的普遍化减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导致数量不少的空巢老人和病、残、高龄孤寡老人的养老服务出现缺失和空白。实施“老老助老”志愿服务模式,把社区内许多相对低龄的健康老人组织起来,引导他们与高龄、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结对子”帮扶,开展心理抚慰、生活照料、定期探访、嘘寒问暖等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帮助高龄老人解决生活困难,可以较好地解决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的不足和人手缺乏的现实困难。

民政部门相关人士表示,“老老助老”志愿服务模式成本低、效果好,无疑值得借鉴和推广。但如何将好事真正办好,确保其良性循环,不断发展,显然还需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扶持。

如何提高社会认同,褒奖和激励老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确保志愿者队伍的吐故纳新,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政策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安排必要的志愿者活动经费,为低龄老人志愿者提供人身伤害意外险和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从而培育和发展更多的低龄老年社工,不断完善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的发展机制,这些也都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