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坚守敬老事业十五年 用爱心送老人最后一程

【连网】一大早,高伟华像往常一样,伴着初春的清冷,走进敬老院的大门,熟悉地来到储藏室拿起清扫工具开始打扫院子里的被春风吹散的落叶,门、窗、过道的展架等也都擦拭了一遍。大概四十分钟后,厨房的工作人员到了,高伟华也跟着他们在厨房忙碌着。六点四十左右,到每位老人的房间细心的观察精神状况,帮助老人穿衣洗漱,开启新的一天······

这样的生活规律,高伟华坚持了整整十五年,从未间断。

细心呵护,温暖人心

以前敬老院的员工只有高伟华一个人,有六个老人,做饭、洗碗、洗衣服、晾晒被褥、拖地、消毒等等,全靠她一个人忙里忙外。随着敬老院的改造升级,进院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从以前的六位老人到现在的十九位老人,管理起来也更加困难。工作人员也是从高伟华一个人到现在的四个人,凡是到敬老院来的老人年龄都比较大,体弱多病且儿女无法照顾,每天面对这些老人,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她总是像儿女一样照顾老人们的起居生活。

为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她在敬老院开展了多种亲情化、特色化的服务。她聘请专业厨师给老人做饭,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结合饮食要求,制定菜谱,同时针对特殊病号的老人安排独立的饭菜。为了随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她每月组织老人做一次常规检查,对特殊病号联系乡卫生院定期上门服务,同时还设置了医务室,根据老人们的不同情况,邀请精通老年病方面的医师专门为老人进行保健治疗服务,讲解老年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使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为让老人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到每日三消,老人的床单被罩必须一周一更换,床褥棉被要三天一晒……

多年来坚守在为五保老人服务的岗位上,她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一个个孤独的老人。

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早先的敬老院坐落于后湾村,借用的是后湾村村委会的房子,条件简陋,只有三间瓦房。厨房和餐厅在一起,简单的桌椅和厨具摆放在一起。杂物间里的杂物堆得满满当当。还有一间是宿舍,也是三个房间中最大的一间,全部一头靠墙的摆放着六张一米二左右的木质小床,床上的被褥已经看出有了年代感——洗的发白。

现在的张湾乡敬老院是个亮堂的四合院,一眼望去宛如一个馨庭花园。门口配有警务室,电动移门每天24小时有人值班。从健身步道穿过到中央花园是一座八角休闲亭,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亭内下棋、聊天。穿过这片花园就来到了主楼,走进大厅一个大大的展架书写着敬老院的沧桑历程,墙面上贴着的是敬老院的分布图、功能室介绍、工作人员导向牌和每年敬老院的各项公示栏。老人们的宿舍,一共七间,每个房间三张护理床,衣柜、写字台、空调、电视等一应俱全。餐厅里,统一的桌椅、消毒柜、碗柜,挂在墙上的菜谱—早餐、中餐、晚餐、点心、水果一目了然。厨房是一体化的灶台,还有储藏室,架子上利落的摆着标明字样的各式物件。高伟华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两个小沙发摆在墙边,一个文件柜,墙上挂着各种规章制度。在长廊的右边分别是多媒体室、排练室、棋牌室、图书室,还有独立的三间房是浴室。

两难时期,恪尽职守

2016年年底,高伟华89岁高龄的婆婆因为突发性脑血栓到医院抢救不及时成了植物人,同月,儿媳妇也到了孕产期,闺女在外地工作,知道了家里的情况请假回来跟高伟华说:“妈,敬老院那边你走不开,我这边工作安排好了,可以请两个月的假,嫂子那边我去照顾,你在家也能照应一下爷爷奶奶。”

高伟华每天一有空就给闺女打电话叮嘱月子时期的注意事项,月子时期是女人最关键时期,落下月子病是会跟着一辈子的,一定要照顾好!就这样,办满月酒时,高伟华才第一次看到可爱的小孙子,对儿媳妇更满心歉意。婆婆在床上一躺就是三年,这三年,高伟华每天的生活就像赶集:早出晚归的忙工作还要起早贪黑的照顾植物人婆婆。回想过去,高伟华说那时候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但没有觉得辛苦,只是觉得有些亏欠家人,没有给家人很好的照顾和关心。

温暖传承,将爱传递

下一步,在日常养老、生活护理、健康保健的服务基础上,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以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维护身心健康,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这些年来,陆续有爱心人士给老人们送爱心--营养品、米面油,还有衣物鞋子等,但是没有形成规模或规律,随着生活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走进敬老院。2015年年初四营村王勇常年在外做生意,回家途中路过敬老院,在了解情况后,每年定期为老人送来换季衣物,营养品等。除此以外,在四营村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还发动各企业老板为家乡做贡献,定期为敬老院送上必需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爱心人士、企业等定期或不定期献上他们的一片爱心,来敬老院当义工,为老人洗衣服、晒被子、剪头发、给老人包饺子等。

高伟华常说:虽然工作苦点、累点,但是只要看到老人的笑脸,一切就烟消云散了,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通讯员 刘纪

 

相关新闻